两国盟誓

后金与朝鲜议和,在李朝内部引起强烈反响。司瞻直长朴日省、韩肃一等上疏,“力陈和议之非”[60],太学生尹鸣殷等上书,“请斩差胡与朴兰英等首,函送天朝,举义斥和,背城一战”[61]。还有些人说: “朝廷不思大义,通好丑虏,忠义之士扼腕,介胄之士解体。”[62]可见他们反对议和。而朝鲜国王李倧等主张议和,认为:“今日之势,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奈何不和?”[63]与后金议和是“羁縻之道”,“缓兵之计”[64],“未为不可矣”[65]。后金朝鲜议和,并非一帆风顺, 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论。

——永绝明朝。二月二日,阿敏在给朝鲜国王书曰:“两国和好, 共言美事,贵国实心要好,不必仍事南朝,绝其交往,而我国为兄,贵国为弟。”[66]这是后金第一次提出要求朝鲜永绝明朝,李倧认为“大义所系,断不可许”[67]。但是,李倧在遣使答书中则避重就轻,模棱两可的说:“只论两国之好而已,何必提起不当言之言乎。”[68]五日, 他又致书阿敏,解释说:“事大交邻,自有其道。今我和贵国者所以交邻也,事皇朝者所以事大也,斯二者并行而不相悖矣。”[69]阿敏见朝鲜对明朝的态度坚持不改,故对永绝明朝一款不再强求,却说:“朝鲜二百年事皇朝之言,极有信义,若与之交好,则可久矣。”[70]所以, 十四日他向朝鲜来使表示:“不绝天朝一款,自是好意,不必强要。” [71]

——入质纳贡。二月八日,阿敏派汉人刘兴祚(朝鲜称刘海)为使臣,前往江华岛与朝鲜议和。当时朝鲜对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持反对态度,国王李倧说:“质子之言,处之诚难。而至于岁币,则答之以物力残荡,无以办出可矣。”[72]所以,九日刘兴祚到达江华岛,朝鲜国王李倧拒不接见。十日刘兴祚向朝鲜方面提出“国王若不亲见,则当自此回去”[73]。十一日刘兴祚在给朝鲜的揭帖中说:“今贵国王惜一接见之礼,不念小民之涂炭,独何忍哉!吾恐金人再为一激,势必下王京, 不惟四部道受害,八部道生民亦难安矣。事机一错,祸不忍言。”[74] 当天,李倧便接见刘兴祚,十五日朝鲜接受后金的入质纳贡的条件,给阿敏书曰:“和好是两国所欲,故曾遣重臣,兼致礼物。”“自今以往, 两国兵马,更不过鸭绿江一步地,各守封疆,各遵禁约,安民息兵,父子夫妇,各相保存。”[75]并且“以木绵一万五千匹,绵紬二百匹,白

■布二百五十匹,虎皮六十张,鹿皮四十张,倭刀八柄,鞍具马一匹送于虏中”[76]。

——去明年号。朝鲜在致后金书中皆书明天启年号,阿敏对此非常不满。二月七日,他在给朝鲜国王李倧的信中明确指出:“今见来文, 照旧书天启年月。既如此,怎么讲得好。”[77]八日,他再次给李倧去信要求“以‘聪’字易‘启’何如?”[78]可是朝鲜不同意,于是阿敏对朝鲜施加压力,他说:“昨接来札,内书天启年号,极难达于我汗皇。⋯⋯看来贵国拿天启来压我,我非天启所属之国也。若无国号,写我天聪年号,结为唇齿之邦。”[79]此时朝鲜国王李倧提出,“年号依中国揭帖例不书何如?”[80]后金使臣亦说:“国王答书,非如咨奏公文之比, 天朝揭帖,则本不书年月,如广宁袁巡抚所送揭帖例为之,则天启二字,

自然不书。”[81]最后双方都作了让步,接受“不书年号,从揭帖式” [82]的折衷意见。

——莅盟宣誓。朝鲜国王李倧不愿意亲盟鸣誓,并以母丧“方在忧服之中”,“三年之内,绝不杀生”[83]为由,拒绝杀白马黑牛与后金盟誓。阿敏得知十分不满,认为朝鲜“国王既不发誓,是不愿讲和之意, 何糊涂以了事塞责?”[84]二月二十八日,阿敏致朝鲜书曰:“和好两国之愿,无盟誓,何以信其诚?今贵国王悭滞不誓,是言和而意不欲和也!”[85]然后进一步威胁说:“岂不知道近日兵器有备,士卒有练, 欲一战以较胜负。”[86]此时阿敏又派刘兴祚从中进行斡旋,二十九日刘兴祚在给李倧重臣李廷龟的信中举了韩信、孙膑、勾践为例,“此三人皆不以一时之辱,坏终身之大道。今贵国为一誓之辱,不顾王弟之质, 黎民之殃,社稷之危乎?”[87]又说:“天朝与蒙古和,杀白马黑牛以祭天地,与金国和亦然。不如是,则何以表信?”[88]三月二日,刘兴祚提出解决莅盟宣誓的新建议,他说:“主盟之人,亲自宰牲礼也。而国王在忧服中,不敢强请,国王则于殿上焚香告天,令大臣于外处刑牲以誓,则俺等当以好辞回报,以完大事。”[89]盟誓一事在李朝内部有不同意见,但是在后金的压力下,李倧妥协让步了,他说:“上有宗社, 下有生灵,不得不尔。”[90]最后接受了刘兴祚的“降等”设议。

后金和朝鲜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涉、协商,以上四个问题都达成议和的要求。三月三日,朝鲜国王李倧率领群臣和后金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发誓时,李倧亲行焚香告天礼,由朝鲜左副承旨李明汉宣读誓文,文曰:“各遵约誓,各守封疆,毋争竟细故,非是征求。若我国与金国计仇,违背和好,兴兵侵伐,则亦皇天降灾。若金国仍起不良之心,违背和约,兴兵侵伐,则亦皇天降祸。两国君臣,各守信心, 共享太平。皇天后土,岳渎神祇,监听此誓。”[91]读讫礼毕,李倧回宫,随后双方与盟大臣来到誓坛烧香,对天杀白马,对地宰黑牛,各以一器皿装肉、白酒、血、骨、土。由朝鲜李行远读誓文曰:“若与金国计仇,存一毫不善之心,如此血出骨暴。若金国大臣仍起不良之心,亦血出骨白,现天就死。二国大臣,各行公道,毫无欺罔,欢饮此酒,乐食此肉,皇天保佑,获福万万。”[92]然后由后金的南木太等誓文曰: “朝鲜国王今与大金国二王子立誓,两国已讲和美,今后同心合意,若与金国计仇,整理兵马,新建城堡,存心不善,皇天降祸。若二王子仍起不良之心,亦皇天降祸。若两国二王同心同德,公道偕处,皇天保佑, 获福万万。”[93]这次江华盟誓,阿敏虽然在誓书上署名了,但是对誓文很不满意。因此盟誓议和后,不予承认,一方面“令八旗将士,分路纵掠三日”[94],“海边一带,已成空壤”[95],“子女财畜,荡覆无余”[96];另一方面后金兵抵平壤立营,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 不可复还”[97],又说“待执毛文龙后归去”[98]。朝鲜国王李倧不同意,可是被迫无奈,更无他策,三月十八日派遣王弟李觉赴平壤后金大营,再次举行盟誓。阿敏誓书曰:

“如果朝鲜国王李倧将应送金国汗之礼物,背约不送,对金国派来的使者,不像对明的使者一样恭敬,对金心怀恶意,巩固城郭,整顿兵马,并将金所获得的已剃发的人, 如逃来朝鲜,就据为己有,而不给回。王曾说过:与其和远方的明往来,不如和近处的金

国往来。如果违背上述之言,则将向天地控告,而讨伐朝鲜国。天地以朝鲜王为非,殃必及之,寿命不到就死了。如朝鲜国王不违背誓言而相处时,金国的阿敏贝勒启衅讨伐的话, 则必遭殃而死。我们两国遵守誓言而相处,天地必眷佑,而让我们世远年久地过太平的日子。”[99]

如把“平壤盟誓”与“江华盟誓”两文比较,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平壤盟誓”要求朝鲜承担更多的义务。故朝鲜认为“观其语意极凶巧耳,”畏其屠掠,亦只忍辱接受了。因此,阿敏罢兵后撤,四月十七日回到沈阳,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