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山海关大战与清定都北京第一节入关策略的改变

松锦大战,以清胜明败宣告结束,从此明在关外精锐丧失已尽,再无力抵抗清军,而清控制了辽东与关内之间重要战略走廊,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皇太极本想乘胜入关灭明,但是发现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大地,规模之大,威力之猛,都是空前的。他根据新的形势,立即改变策略,企图利用农民军与明朝拼杀,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崇德七年(1642 年)十月十四日,皇太极特命贝勒阿巴泰、内大臣图尔格等人率军入关,观察动向,联络农民军。他面谕曰: “如遇流寇,宣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一二人,致与交恶。为彼欲遣使见朕, 即携其使来,或有奏朕之书,尔等即许转过”。[1]可见皇太极的急切心情。但是,阿巴泰此行未能如愿。当多尔衮摄政后,继承了其兄皇太极欲联合农民军,消灭明王朝,建立全国统治权的战略总方针。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清的实际统治者和最高决策人。顺治元年(1644 年)一月,他派遣迟起龙等人为使者,入关给农民军将领致书,希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2]。可是佇待多日,不见回音。

清两次派人进关联络农民军,皆无结果。此时,清的重要谋臣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看到关内的形势发生急速的变化,便对清仍然企图联合农民军、消灭明王朝的战略方针提出异议,认为明王朝已病入膏盲, 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现在清的主要敌人变了,不是明王朝,而是农民军。他建议抓紧时机,火速进关,直取明都,并提出具体的进军方案和对待沿途明朝官民的各项政策。四月四日,范文程向摄政王多尔衮启奏:

“盖明之劲敌,惟在我国,而流寇复蹂躏中原,正为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为今日计,我当任贤以抚众,使近悦远来,蠢滋流孽,亦将进而臣属于我,彼明之君,知我规模非复往昔,言归于好,亦未可知。倘不此之务,是徒劳我国之力,反为流寇驱民也。夫举已成之局而置之,后乃与流寇争,非长策矣。”[3]

这份奏书,适时而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任务和策略,它对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于是七日,顺治帝命多尔衮统率大军进关。八日,福临在笃恭殿赐多尔衮大将军印, 并敕曰:

“今蒙古、朝鲜,俱已归服,汉人城郭土地,虽渐攻克,犹多抗拒。念当此创业垂统之时,征讨之举,所关甚重。朕年冲幼,未能亲履戎行,特命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特授奉令大将军印,一切赏罚,俱便宜从事。”[4]

九日,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5],约十四万大军进关争夺天下。十一日,[6]清军过辽河时,

多尔衮得到探报,方知李自成的农民军于上月已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被推翻了。此时,多尔衮进退犹豫不决,便征求熟知关内情况,对农民军颇为了解的明降将洪承畴的意见。洪承畴坚决主张入关,攻打北京,寻农民军大战,必能获胜。他向多尔衮启称: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予灭贼,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 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

(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 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后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 贼走则即行追剿,倘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流寇十余年来,用兵已久,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7]

这是继范文程奏启后一篇重要文献,洪承畴在已变化了的形势下,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进军方略,是以农民军为主要敌人,以北京为主要攻击目标,其目的就是要从农民军手中夺取胜利果实。多尔衮听了以后, 受到极大鼓舞,决定取道内蒙入关,攻打北京。

此时,关内的局势发生了急剧而又重大的变化。这年春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挥戈东进,兵分三路直指京师。崇祯皇帝感到大明江山危在旦夕,于是“诏征天下兵勤王,命府部大臣各条战守事宜”,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奏请,“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 徙吴三桂入关,屯宿近郊,以卫京师”[8]。三月四日,明廷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随后命他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十分狡诈,从个人的利害考虑,时刻观察政局的变化,故“三桂被命,迁延不即发,简阅步骑, 携挈人民,徙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9]。由宁远(辽宁省兴城县)至山海关二百里路程,正常行军日行一百二十里,若兼程急驰能走二百里, 一日便可到达。可是,吴三桂率领大军,六日从宁远起程,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整整走了十一天。他入关以后,根本无意勤王入卫京师,二十日军至丰润,便“犹豫不进”[10],“分驻昌黎、乐亭、滦州,开平等处”[11],袖手观望,待机而动。魏特在《汤若望传》中曾指出,吴三桂“对于君王的行动底动因,不是忠义,不是爱国心,这一点似乎很是实情,八成支配着他的性灵的主要成份,是贪求尊荣的心理,其次也就是不见得高尚的个人动机”[12]。这种分析是正确的,揭露了他观望不前的实质。二十八日,当吴三桂得知“京师陷、帝后殉难”的消息, 深感自己夹在清和农民军之间,要取得个人的权益,不是归降农民军, 就是投靠清,反覆权衡,举棋不定。

其实当时清和农民军都在竭力争取吴三桂,这是有道理的。一则吴三桂占据山海关一带,是京师的东大门,通往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军家必争之地;二则吴三桂拥有一支约三万余人的部队,其中有三千子弟兵和部分“蒙古锐丁”[13],战斗力颇强。因此,吴三桂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若降农民军,可以阻止清军入关,从而巩固大顺政权;倘归清, 清军便可由山海关长驱直入,进攻北京。早在他驻守宁远时,清就曾多次派人致书招抚,因其家小皆在京师为质,不敢许诺,而是婉言拒绝。

另外,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直趋京师时,对吴三桂领兵入关勤王很重视。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在居庸关收降明定西伯唐通后,就命令唐通率所部,并带大量金银财物,“责匕四万两犒之”[14],利用旧日同僚关系,前去招抚吴三桂。于是唐通“遗书三桂,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但是“三桂不答”[15]。十九日,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京畿“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16],因此十分忧虑。他对军师宋献策说:“惟山海关吴三桂是一骁将,当致之麾下。而辽东劲敌又使我袵席不安。”[17]然后召集诸将领讨论“定久安之计”,部将顾君恩指出:“闻南方立藩王皆不足有为,惟山海关外不可不虑,宜储饷练兵待之。”李自成同意他的看法说:“吾亦以此为虑耳。”[18]可见招抚吴三桂是想扼制清军入关。所以,李自成便加紧招抚工作,首先除“令诸降将各发书招三桂”[19]外,还命其父吴襄“作书以招子”[20],“使速降”[21]。其次是派遣巡抚李甲和兵备道陈乙,“持檄招三桂曰:尔来不失封侯之位”,并犒赏吴军官兵白银四万两。吴三桂看到投降农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高官厚禄即日可得,则“大喜,忻然受命”[22]。他立刻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在会上对众将说:“都城失守,先帝宾天, 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籍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 众将不知其意图,“皆默然,三问不敢应”。他接着又说:“闯王势大, 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 众将方知其意,便同声答道:“今日死生唯将军命。”于是“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23],归降大顺军。

吴三桂决定向大顺军投降以后,自己率所部入京朝见李自成,由唐通等人领兵驻守山海关,并且“从关山至永平,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语”[24]。这时北京城内比较混乱,农民军占领北京推翻明王朝,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而且许多政策失误,尤其是对归降的大批明朝官吏,大肆“编拿百官,拘系追赃, 酷刑拷打,呼号遍地”[25],同时强占他们的妻女为妾。吴三桂的家庭也没有幸免,刘宗敏拷掠吴襄,夺取他的爱妾陈圆圆。虽然李自成为了招抚吴三桂,曾加以制止,但是为时已晚。四月五日,吴三桂行至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城里逃出的家人,问及家中情况,“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26],可是又想到“吾与此兵结仇深,势难归北, 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27],待到京后再辨明。接着又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为刘宗敏抢占,深感奇耻大辱,“乃大怒”[28],“投袂起曰:不灭李贼,不杀权将军(即刘宗敏),此仇不可忘,此恨不可释” [29]。又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30],真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31]。于是吴三桂“忿而中改”[32]。八日,他便率军进攻山海关,“袭杀其守关兵殆尽,贼师负伤遁归”[33],唐通败逃。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反,立即派白广恩率军援救唐通,结果亦大败, 全军被歼。

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以后,立刻办了三件事:第一,“移檄远近讨贼” [34],“近京一路尽传”[35],就连“京城外亦遍张吴三桂檄,共约士民缟素复仇”[36]。第二,联络士绅,扩充人马,佘一元的《述旧事诗》载:“二三绅儒辈,早晚共趋迎”,“事势不容诿,捐输兼敛科,”[37] 可见山海关的绅衿给予积极支持。同时又“招集溃散,及唐通降兵约二

万”[38],还“新募兵数千,尤雄悍”[39],因此兵马增加到五六万人。第三,杀使祭旗,吴三桂下令斩李自成派来招抚的使臣“李甲头祭旗, 割去陈乙两耳纵之”[40],以示坚决与农民军为敌。

李自成看到吴三桂决心顽抗,不将其消灭必为大顺政权一患,因此决定亲自统领大军出征,为了先稳住吴三桂,十一日派遣使臣再次携带吴襄手书和大量金银前去劝降。十三日李自成统率十万大军,宋献策、刘宗敏、李过等将领从之,并带着吴襄同往,出齐化门直指山海关。

吴三桂已经估计到李自成必领大军来战,所以早有准备。一方面向清乞援,吴三桂“见自成势大,难与争锋”[41],许多部将也“以众寡不敌为虑,有进乞师策者”[42],如胡守亮,此人“素通满语,乃献借兵之策”[43]。同时吴三桂又找谋士方献廷商量,他问献廷:“敌众我寡,计将安出?”献廷曰:“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44]于是吴三桂命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等人为使臣,致书于清, 请兵援助。另一方面行缓兵之计,当李自成亲征前遣使来劝降时,参将冯有威向吴三桂献计说:“吾军愿效死杀贼。今不如收其金币,散赐士卒,然后起兵,使彼不及备,何必杀此伪官。”吴三桂采纳他的意见, 佯对来使说:“愿一见东宫而即降。”使臣便“报书覆命”[45]。吴三桂不放心,怕此计被识破,接着又派生员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乡耆刘台山、黄镇庵和高选六人,“轻身绐贼,行至三河,遇贼,遂羁而东”[46],用诈降手段欺骗李自成,以待清兵来援。李自成虽然没有完全中计,但是显然放慢了进军的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约七百里,如果急行军三四日就可到达,可是大顺军却整整走了八天,贻误了战机。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师抵翁后(辽宁省阜新境内),遇见吴三桂派遣的使臣杨珅、郭云龙二人,并带来求援的书信,吴三桂在书中向多尔衮请求曰: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谊,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国恩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 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各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 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47]

多尔衮得书后,真是喜从天降,此乃清军入关的大好机会,立刻召见范文程等人商讨对策。范文程说:“自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且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他接着又说:“好

生者天之德也,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区夏,非抚安百姓不可。”[48]

多尔衮同意范文程的意见,虽然对吴三桂的乞援“大喜许诺”[49], 答应出兵,但是对信中有两点是不同意的:一是所谓“泣血求助”,向清借兵而不是归降;二是要清兵“直入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关等处) 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却不许从山海关合兵进京。他鉴于以上原因,改变了原先取道内蒙,由密云进攻北京的计划,而是从义州(辽宁省义县)南下,直趋山海关,迫使吴三桂投降,以控制关镇战略要地。另外,他怕吴三桂有诈,“欲探其言虚实,遣其妻弟拜然与汉将(即郭云龙)一人偕往山海关,汉将(即杨珅)一人则方留在军中”[50]。十六日,多尔衮给吴三桂覆书,虽同意出兵,但要吴三桂降清,书曰:

“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家丧乱,军民死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三次进兵攻略,盖示意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若今日则不复出此,惟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想而已。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 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寇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守辽东,与我为敌, 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 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51]

吴三桂眼看李自成大军压境,万分惊慌,他除了向多尔衮逼降让步, 请求火速救援外,便加紧准备抗拒农民军的进攻。十九日,吴三桂在演武堂,“合关辽两镇诸将并绅衿誓师拒寇”[52],得到地主官僚的支持, 如郭应龙、孟四吉等人,“输助粮饷七千八百五十余两,稽察战马一百二十余匹”[53]。二十日,吴三桂传令聚教场,“与诸将绅衿歃血同盟, 戮力共事”[54],杀所谓“奸细张有起、张五”[55]二人祭旗。然后进行军事部署,在关城内日夜巡逻,“严缉奸宄”[56],并于关城西石河一带设防布阵,待机而战。这天,多尔衮率军进抵连山,会见吴三桂使臣郭云龙、孙文焕,并收到来书,书称:

“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关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井, 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税,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安民,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57]还说:“贼兵已朝夕旦急, 愿如约,促兵以救。”[58]

多尔衮对来书中“愿如约”三字的内容是心领神会的,实际上吴三桂表示归降。他得知山海关军情紧急,一旦为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统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赴山海关。据朝鲜《沈馆录》记载:“九王(即多尔衮)即发驰行,⋯⋯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至宁远城下,夜已三更矣。⋯⋯ 二十一日,⋯⋯黎明行军,至四十里许,少驻即发,⋯⋯饥过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至关外十五里许,日已昏黑,屯兵不进,一昼夜之间

行二百里矣。”[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