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定都北京

多尔衮率军占领北京以后,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清朝、大顺和大西及南明三种政治势力鼎足的局面,在原有的阶级矛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他为了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实现先帝的遗愿,故高举“除暴救民”、“复君父仇”的旗号,掩盖民族矛盾,以此争取、笼络汉族官僚地主,扩大清统治的阶级基础,坚决镇压农民起义军。

因此,多尔衮早在山海关大战胜利的当天,就对诸将说:“此次出师,所以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97]第二天,他有意避开敏锐的

满汉关系问题,命汉人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署名,向故明官民宣称: “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 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98]二十六日,又令吴三桂以他的名义出示榜文:“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磬竹难书。荷蒙大清朝垂念历世旧好,特命摄政王殿下大兴问罪之师,怀绥万邦,用跻和平之诚。⋯⋯为此示仰一带地方官生军民人等, 务期仰体大清朝安民德意,速速投诚皈命,各安职业,共保身家,毋得执拗迷谬,自罹玉石俱焚之惨。”[99]由于多尔衮利用汉人范文程、吴三桂宣传清的功绩及其政策,因此,消除了许多汉族官僚地主的疑虑, 把清军视为仁义之师,所以多尔衮率军向北京进发,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反抗,“自山海以西各城堡文武将吏,皆争先奉表迎降”[100]。

多尔衮进入北京以后,宣布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明录用”,“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朱姓各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如恩养”[101]。又下令军民为明崇祯皇帝服丧三天,发丧安葬,并遣官祭明诸帝,以此安抚明官吏。这些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官僚士绅纷纷归顺清朝。顺天巡按柳寅东进言:“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欲图西贼,必须调蒙古以入三边,举大兵以收晋豫,使贼腹背受敌。又须先计扼蜀汉之路,次第定东南之局。”[102]多尔衮接受了他的建议,制定了先平西北、次定东南、统一全国的战略总方针。

到了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议定迁都北京。可是在清的诸王中却有人不同意迁都,实际上是反对统一,继续割据辽东,英王阿济格对多尔衮说:“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多尔衮严厉批驳阿济格说:“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 以图进取,况令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103]于是遣辅国公吞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等,回沈阳赍奏迎驾。奏言:“仰荷天眷及皇上洪福,已克燕京,臣再三思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即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104]

顺治帝见诸王奏议后,表示同意“迁都于燕,以抚天畀之民,以建亿万年不拔之业”[105]。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自盛京迁都燕京,是日车驾启行。九月十八日,顺治帝到达通州,多尔衮率领诸王大臣至通州迎驾。十九日,顺治帝至北京,从正阳门入宫。十月一日,顺治帝举行定鼎登基大典,定都北京,以示新王朝全国政权建立的标志。

  1. 《清太宗实录》卷 63,崇德七年十月壬子。

  2. 《明清史料》丙编,第 1 本,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3]《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辛丑。

[4]《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乙丑。[5]《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丙寅。

[6]此处《清世祖实录》卷 4,记为四月十三日,实是十一日。[7]《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庚午。

[8]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79,甲申之变。[9][33]《吴耿尚孔四王全传》平西王吴三桂传。

[10]《明史》卷 309,流贼传。[11]康熙《永平府志》卷 3,纪事。

[12]魏特:《汤若望传》第 314—215 页。[13][25]张岱:《石匮书后集》卷 63,盗贼列传。[14][61]顾公燮:《丹午笔记》127,三桂绝父书。[15][23]彭孙贻:《流寇志》卷 11。

[16][21][26][69]钱■:《甲申传信录》卷 8,借兵复仇。[17][28][40][44]抱陌生:《甲申朝事小纪》卷 5,吴三桂始末。[18]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 3,李自成始末。[19][20][22][43]钱■:《甲申传信录》卷 8,吴三桂入关之由。[24][27][29]《吴三桂纪略》。

[30][38][42][80][95]刘健:《庭闻录》卷 1。[31]吴梅村:《圆圆曲》。

[32]李清:《三垣笔记》附识甲,崇祯。[34][39][92]《平寇志》卷 10。

[35][77][81]彭孙贻:《流寇志》卷 12。

[3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78,李自成之死。[37][52][54][63]光绪《临榆县志》卷 9,舆地编,纪事。[41][68][73][75]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20,吴三桂请兵始末。[45][82][83]冯梦龙:《燕都日记》。

[46]光绪《永平府志》卷 58,高选传。

[47][51]《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壬申。[48]《八旗通志》卷 189,范文程传。

[49]刘健:《庭闻录》卷 4。[50][58][59][72][79][86](朝鲜)《沈馆录》卷 7。

[53][62]《郭应龙奏本》,见李光涛:《多尔衮山海关战役的真相》。[55][56]《臧国诏奏本》,见李光涛:《多尔衮山海关战役的真相》。[57]《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丁丑。

[60]叶梦珠:《阅世编》卷 10,纪闻。

  1. 《明清史料》丙编,第 5 本,山海关副总兵冷允登启本。

  2. 《明清史料》丙编,第 5

    本,平西王下马维熙等揭帖。[66][67]《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戊寅。

[70]余一元:《山海关志》卷 5,兵警。

[71][97]《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已卯。[74][76]《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四月辛巳。[78]《清史稿》卷 474,吴三桂传。

[84]《清世祖实录》卷 4,顺治元年五月已亥。[85]《明清史料》甲编,第 1 本,第 46 页。[87]聋道人:《遇变纪略》。

[88]乾隆《临榆县志》原序。[89]陈天植:《山海关志》序。[90]《再生纪略》。

[91]《甲申纪变实录》。

  1. 《甲申纪事》。

  2.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 18。

[95][96]谈迁:《国榷》卷 101。[98]《清史稿》卷 232,范文程传。

[99]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20,附记野史。[100]《清世祖实录》卷 5,顺治元年五月已亥。[101]《清世祖实录》卷 5,顺治元年五月庚寅。[102]《清世祖实录》卷 5,顺治元年五月甲戌。

[10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9,第 3735 页。[104]《清世祖实录》卷 5,顺治元年六月丁卯。

[105]《清世祖实录》卷 6,顺治元年七月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