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山海关大战

尽管多尔衮率军日夜兼程,奔往山海关,但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还是比清军早先到达。二十一日晨,李自成所率的农民军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军对阵。山海关形势非常险要,它是以关城为主体,四面各有辅城互卫,东西名为东罗、西罗,南北则是南翼、北翼,并同附近的长城、城堡、墩台、关隘等组成比较完整的防御系统。李自成为了迅速占领这座京东门户的雄关,一方面命唐通率领一支人马,由离关城西北三十余里的九门口,“北出而东守外城以困截之”[60],不仅要切断吴三桂与清军的联系,而且防止他逃往辽东降清。另一方面令随军前来的吴襄阵前下书劝降,吴三桂不从,在答父书中说:

“儿以父荫,熟闻家训。得待罪戎行,日夜励志,冀得一当以酬圣眷属。边警方急, 宁远臣镇,为国门户,沦陷几尽,儿方力图恢复。以为李贼猖獗,不久即当扑灭,恐往复道路,两失事机,故尔暂稽时日。不意我国无人,望风而靡。吾父督理御营,势非小弱, 巍巍万雉,何至一二日内便已失堕?使儿卷甲赴阙,事已后期,可悲可恨!侧闻圣主晏驾, 臣民■辱,不胜睚裂。犹意吾父素负忠义,大势虽去,犹当奋槌一击,誓不俱生。否则刎颈阙下,以靖殉国难,使儿缟素号恸,仗甲复仇。不济,则以死继之,岂非忠孝媲美乎? 何乃隐忍偷生,训以非义?既无孝宽御寇之才,复愧乎原骂贼之勇。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61]

李自成见劝降无望,便下令向吴军发动进攻,两军战于石河西岸, 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吴军大败,“以致生员李友松、谭有养、刘以祯, 战没贼营”[62],大批吴军被歼,农民军突破吴军的石河防线后,派一支精锐骑兵,从西北的角山“飞奔透阵,至西罗城北,方欲登城”,守城兵用炮击之,又遣偏将率兵还剿”,故未能得手。但是农民军虽被阻, 乃“不复来战,相持竞日,遂收兵”[63]。与此同时,农民军又攻打北翼城,据吴军守此城将领冷允登说:“当王师之未至,正流寇之突关, 亲王(即吴三桂)领兵当锋,派臣守北城。奈此城逼山受敌,贼欲联络直下,故独日夜狠攻,⋯⋯贼势蜂拥,竟扑边城直上,臣只率亲丁尽力堵战,正在呼吸存亡之间,急请亲王拔兵协剿,”[64]方守住此城。由于西罗、北翼二城遭到农民军的猛攻,险些丢失,而东罗城也很吃紧, 把守该城的马维熙说:“东罗城孤当贼冲,危急劳瘁,倍于两城。”[65] 由上可见,山海关已陷入农民军的包围之中,吴三桂度势不支,急待清军速援。

此日傍晚,多尔衮率领清军进抵山海关外十五里,得知关城仍在吴军手中,故停军不前,观察关城的局势,这时得到“吴三桂哨骑来报, 贼已出边立营”[66]。随后,多尔衮“命诸王等,各率精兵逆击”[67], 在一片石打败唐通。唐通率残部退入九门口。二十二日晨,多尔衮率军来到离关城二里的威远台(堡),“高张旗帜,休息士卒,遣使往三桂营观之。三桂复遣使往请,九王犹未信。请之者三,九王始信,而兵犹

未即行”[68]。这显然是多尔衮对吴三桂施加压力,所以吴三桂只好带领绅衿吕鸿章、佘一元等五人和二百名亲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突围出城,驰往清营。多尔衮在大帐中接见吴三桂,迫使他投降。当时的情景, 据钱■的《甲申传信录》记载:

“王(即多尔衮)曰:‘汝约我来,我来何用炮击?’三桂曰:‘非也,闯兵围关三面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之使开,可得间道东出也’。九王曰:‘是也,然无誓盟,不可信。且闯兵众,关内兵几与闯同,必若兵亦薙发殊异之,则我兵与若俱无惮矣’。三桂曰:‘然我固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数千。使我有万骑,则内不患寇,外犹可以东制辽沈,我何用借兵于若为?今兵少固然,薙发亦决胜之道也’。于是与九王共歃血,三桂即髠其首,以从。”[69]

吴三桂从切身利益出发,向多尔衮剃发称臣,投降清军。多尔衮迫使吴三桂就范后,对他说:“汝等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 勿得惊慌。”[70]此时突然得到探报,北翼城部分吴军哗变,投奔农民军。多尔衮得知命吴三桂先行,并对他说:“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71]吴三桂立即率随员返回关城,加强各城堡墩隘的防守,下令全体官兵剃发,一时不及的就用白布斜束项背,便于清军识别吴军或农民军。然后在关门上竖白旗, “吴三桂率诸将十数员,甲数百骑出城迎降,九王受拜于阵中,进兵城中”[72]。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左翼入北水门,豫郡王多铎等率右翼入南水门,时值大风扬尘,咫尺不见,入关的清军隐蔽在关城之下。多尔衮告诫众将说:“吾赏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73]因此“尔等毋得越伍躁进,此兵不可轻击,须各努力, 破此则大业可成”[74]。所以他“不肯先与自成轻战,”故命吴三桂为前锋,“一以观三桂之诚伪,一以观自成之强弱,欲坐收渔人之利”[75]。

这时李自成知道山海关易守难攻,想诱吴军出关城野战,一举消灭。因此,他下令停止攻城,把十万大军自北山横亘至海,沿石河西岸一字摆开列阵,作战时可以首尾相顾。足智多谋的多尔衮观看李自成的布阵后,决定避免同农民军对阵作战,则采取集中强大的优势兵力,发动出敌不意突然袭击的闪击战。因此,他说:“我军可向海对贼阵尾,鳞次布列,三桂兵可分列右翼之末。”[76]多尔衮选择关城以南石河口一带为突破农民军的战场,一则这里离李自成中军大帐最远,是个薄弱之处; 二则这里东南临海,又是平阳开阔地,便于清军发挥骑射的威力。他为了暂时不暴露清军参战,并保存八旗兵的实力,命令吴三桂率领部众打先锋,以吸引农民军主力,吴军在龙王庙和谭家颇罗地区同农民军接战。吴三桂心中明白,此战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与贼死战,自辰至酉,连杀数十余阵”,战斗非常激烈,据彭孙贻的《流寇志》记载:

自成、宗敏知边兵劲,成败决一战,驱众死斗。三桂悉锐鏖战,无不一当百。自成益驱群贼连营进,大呼,伐鼓震百里。三桂兵左右奋击,杀贼数千。贼鳞次相搏,前者死, 后者复进。贼众兵寡,三面围之。自成挟太子登庙观战,关宁兵东西驰突,贼以其旗左萦

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77]

由上可见,吴三桂已陷入重围,曾多次企图突围未成,面临全军败灭的危险。此时,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命阿济格、多铎等统领两白旗, “以二万骑,自三桂阵右突入,腾跃摧陷”[78]。战局立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军遭到清军的突然攻击,反而处于清军和吴兵的包围与夹击之中,清吴联军以全力冲杀,并把农民军压向海边,这场战斗十分残酷, 所谓“一食之顷,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骑贼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东海口,尽为斩杀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几矣”[79]。吴三桂在此战中之所以转败为胜,死里逃生,是因清军骑兵的增援,正如刘健在《庭闻录》中说:“是日,战初合,满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昧, 三桂军几不支,满兵乃分左右翼鼓勇而前,以逸击劳,遂大克捷。”[80]

当时李自成骑马按辔立于高岗之上(红瓦店西北点将台),“见白旗一军,绕出三桂右,万马奔腾,不可止。自成麾后军益进”[81],准备火速驰援。但是,他身边一僧人告知,“此非吴兵,必为东兵(即清军)也,宜急避之”[82]。李自成虽然南征北战,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 可是此次没有从整个战争全局考虑,却策马先逃,动摇了军心。可贵的是这支农民军久经沙场,在没有主帅的情况下,许多官兵仍不后退,坚持战斗,最后因寡不敌众,在红瓦店为清军所败,勇冠三军的刘宗敏, “亦中流矢,负重伤而回”[83]。二十三日,李自成退至永平,遣降官王则尧赴吴三桂营招降,吴三桂将王则尧送交多尔衮,被处斩。李自成得知后,便在永平范家店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斩首示众,然后率领残部西撤,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三十日仓促弃京西走。

多尔衮率领清军乘胜追击,一路上没有遇到抵抗,“自山海以西各城堡文武将吏,皆争先奉表迎降”[84]。二十五日,清军进抵抚宁,知县侯益光等献城投降。二十六日,师次昌黎县,知县徐可大等率官民迎降。二十七日,清军到达滦州,学正孙维宁等率众出迎归降。二十八日, 师至开平卫,指挥陈任重等率部来降。二十九日,清军抵达玉田县,经历张彦、主薄王家春等率众投降。三十日,师抵公罗店,蓟州监军道李永昌、丰润县副将赵国祚率众投诚。五月二日,多尔衮领兵到达北京, “京内官民开门迎降”[85],“都民处处屯聚以迎军兵,或持名帖来呈者有之,或门外瓶花焚香以迎者亦有之矣”[86],“朝野一时欢然服从” [87]。

山海关大战是以清军的胜利,大顺军的失败而告终。这次大战对清来说,是继萨尔浒、辽沈、广宁、松锦之战以后,又一次重大胜利。可谓“定鼎燕都,一统之基实始于石河一战”[88],自此“期年之间,南北浑一”[89]。可是对大顺政权而言,则一蹶不振,由胜转衰,开始走上失败的道路。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领导和指挥过许多著名战役,取得了显赫战果,为什么在山海关大战中却遭惨败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有些昏昏然,牛金星等人忙于劝进,准备登极大典,刘宗敏等人热衷于拷掠追赃。而对当前的局势和大顺军所处的地位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正确的估计,表现出毫无战略远见,最突出的反映,是对已迅速向关内进兵,将同自己争夺天下的

清认识不足,根本没有采取必要的战略对策和实际措施。就这一点而论, 多尔衮要比李自成高明的多,他对形势和任务十分明确,把进取中原, 夺取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建立清王朝作为既定方针,一切皆有章有法。另外,李自成对占据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的吴三桂,虽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仅局限于“勤王”,威胁京师安全而已,却对他降清没有警惕和足够的估计,结果只是一味的招抚,没有及时派遣得力的将领率重兵去攻打或迫降,使其阴谋得逞,实现联合清军进攻大顺军,这就是大顺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2、大顺军推翻明王朝以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削弱了李自成的军事指挥权,所谓“各自为雄,目无贼主”[90],“凡事皆众主谋也” [91]。尤其是一些农民军官兵,长期在外南征北战,打下北京滋长了思乡情绪,产生了厌战、怕战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战斗力。当吴三桂据关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即将出师征讨时,“营中诸贼大惧,私相卜问李闯有成否?闯王登极尚延几年否?出师不为关兵所杀否?得卜不吉, 多泣涕”[92]。有些“马厮、炊丁亦人怀重宝,皆有归志”[93]。所以刘宗敏感到“此时但畏军变”[94]。这种思想状态的官兵,在山海关大战中,发现清军突然参战,则大惊失色,惊呼“满兵来矣,拉然崩溃。” [95]可见缺乏战斗意志,畏惧敌人的思想是战败的原因之二;

3、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指挥失误。首先是进军速度十分缓慢,三四天的路程却走了七八天,使吴三桂有时间加强关城防御和遣使乞援; 其次是不知敌情,不仅多次受吴三桂诈降缓兵之计所骗,而且十多万清军已入关,都不知道,可见探报工作失灵到何等程度;再次是使用阵法不当,既摆开横列一字阵,则必须首尾相顾,互相游动,遭清吴联军分割围攻后,又未命预备队驰援,致使小块坚持战斗的农民军孤立无援, 惨遭杀害;第四是主帅弃众先逃,当清军铁骑绕过吴兵之右,向农民军猛扑过来时,李自成非但没有沉着应战,却“策马而走”[96],全军失去主帅,顿时军心浮动,一片混乱,自相践踏,死伤万人,使得大顺军全线溃败;最后是没有调兵遣将,组织有力的反击。当时北京还有四十万大军,如果指挥有方,集中兵力,寻清军决战,有可能取得胜利。可是,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逃回北京后,急着筹办即位典礼,然后放弃北京,向西撤退,导致最终失败。李自成犯了一系列战术上的错误,则是战败的原因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