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会话言语的艺术

教师的会话言语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因此,我们主要介绍谈话的艺术。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不同于一般人的闲聊,它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教师或者是通过谈话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正因为如此,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就有着十分突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要求教师在谈话前有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双方的地位有所不同。一方是已知者,一方是未知者;一方是教育者,一方是受教育者。这种状况往往会引起学生在谈话中表现出犹豫、疑虑和畏怯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谈话的全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认真仔细地在谈话中辨别种种复杂的情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经验、能力以及对谈话艺术的掌握。

一般来说,谈话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谈话的准备阶段

谈话的准备充分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谈话的成败。教师对此应

有足够的注意。谈话的准备主要集中在这样两方面:

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思想状况, 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在思想教育中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交友情况等。

确定谈话的内容。教师要事先就准备一个有严格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 谈话提纲中要确定谈话的重点,对谈话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足够的估计, 并设计好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

  1. 谈话的进行阶段

谈话的进行阶段是全部谈话过程的最重要、最复杂的阶段。要想使谈话进行得顺利、有效,应该注意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设对话的气氛。谈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在谈话时,要自始至终地创设和保持一种对话的气氛。首先,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和时间,决不能兴之所致,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这样谈话就会变成独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听学生发言和回答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耐心,不要半路插嘴,打断学生的话头,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沮丧,从而失去继续谈话的信心。最后,在整个谈话中要保持高昂、愉快的情绪,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畅所欲言。

第二,要引起学生谈话的动机。谈话的开始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因为这时学生还缺乏心理准备,还没有对谈话感到兴趣。高明的教师在谈话开始时, 总是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参与的动机。通常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法: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起学生的动机; 唤起学生对自身利益的关心而引起学生的动机; 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引起学生的动机。

第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得较多。其关键在于使问题具有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看云识天气》时,要学生了解卷云的特征, 一般的问法是:“卷云有哪些特征?”有的教师却这样提问:“有些云叫卷云,这里为什么用个‘卷’字?”两个问题实质是一样的,但后者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这种方法中还往往采用故设矛盾的做法,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兴趣。如,有位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当指导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故意引入一个矛盾,他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回答,使下面的师生谈话生动活泼。

第二种方法常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入手,从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入手,往往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谈话。第三种方法在各种情况下都用得较多。一般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往往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谈话技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要点。如,谈话中要避免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提问题不宜提那些只须答“是”、“否”的问题,这样的回答信息量太少,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回答了问题以后,不要立即接着又问,要稍候一下, 以供学生有所补充,往往这个补充更能代表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一个时间

最好只问一个问题,以免相互干扰;一个问题可以多变换几种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便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回答。

另外,教师还应该对几种问题的类型有所了解。

接触性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在谈话开始时使用。因为学生这时正没有心理准备,教师不能一上来就提出大而复杂的主要问题。一般而言,师生谈话开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比较容易回答,且与主题有关联的问题,一步步地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酝酿过程,将学生带入谈话的情势之中,并接近主题。

功能心理问题。谈话如果过长,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谈话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也需要进行过渡。这时就要使用功能心理问题,它一般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联系两个不同主题的问题。

过滤性问题。在向学生提出某个问题之前,要弄清楚他们是否属于可以对之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比如,当征求学生对课外活动小组的意见时,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参没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参加是否经常,参加哪些活动。否则,就不宜向他们提出随后的问题。

控制性问题。这种问题常用来检验学生回答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 当问了学生对自己的某位老师是否满意以后,就可以接着提第一个控制性问题:“你是否愿意转到另一个班上去听另外一位老师的课?”接着问第二个控制性问题:“假定由于某种原因,你暂时离开了这位老师。你还愿意回到原来的班上吗?”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比较,就能检验出是否矛盾,是否真实。

  1. 谈话的结束

不管是教学中,还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学生都想知道教师对谈话的印象和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谈话结束时学生都有着一种期待和紧张的体验。所以,教师在谈话结束后,或者主动地谈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见;或者谈一下轻松的话题,这样就有可能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