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性的全面完善

人,作为教育的起点,使立美教育有了依据;人,作为教育的归宿,使立美教育有了目的。依什么而教,为什么而教,自始至终主体明确,主导作用自得尽情发挥。回顾人类教育所走过的路线,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非科学的注入式教学。教育从人类的生存考虑,从社会的要求出

发来制定教学的内容。那怕学生无法掌握这些内容,也得强行灌输。此时的学生便只是一件物体,即一件装东西的容器。这个容器唯一要做的便是容纳一切。因此注入式教学注重记忆,进行的是“人——物”的对话,培养的是“容器人”。

其二是具有科学意义的现代教学或称之为思维教学。教育从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出发,选择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即依据认知结构来确定知识结构。此时的学生成了一台会运转的机器,教师依据机器的结构、运转的规律输入材料。因此现代教学注重思维,进行的是“人一机”对话,培养的是“电脑人”。

其三是具有人性意义的立美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特性,且以人性的全面完善为目的,站在现代教学对思维认知规律的认识之基础上,探索情感对认知的启动、促进和达成的作用。因此立美教育注重情知并重情形下所发生的审美体验,进行的是“人—人”对话,培养的是“全面人”。

现代脑生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在大脑神经元处于一定能量状态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地进行,而对事物发生兴趣又是大脑中相应神经元发生兴奋的原因。积极的情感可使神经纤维畅通无阻,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抑制认识活动的开展。所以,人脑操作系统的“开放”与“关闭”, 完全由情感控制。而中国人常把吃苦作为成功之准备,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强调“苦”这一消极的一面,虽可

能使人有较充足的心理准备,但也未免使人丧气,甚至畏难而退,大脑操作系统也不能因此“开放”。我们以为,与其以“苦”吓唬人,不如以“乐” 吸引人,苦中虽可求乐,但远不如乐于吃苦来得积极。这即是“忠言何须逆耳,良药不必苦口。”现代之人把苦不可堪的中药包上糖衣片,不是连小孩都“乐于吃苦”了吗?

人所面临的事情大凡有三种情况:一是始于苦也终于苦,这有如服劳役, 自然是人不愿为之又怕为之的事;二是始于苦但苦中有乐,这是人愿为之又怕为之的事;三是始于乐,虽乐中有苦,但仍终于乐,这是人愿为之又好为之的事。当然,还有一种享乐主义的为乐而乐,那是不可能成就事业而只能使人堕落的。古老的传统教育虽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真正能作“人上人”的却是微乎几微,而贫困潦倒的“读书人”却比比皆是,“始于苦终于乐”的主观愿望便因无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产生了“始于苦而终于苦”的事实。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现代教育力求使学习成为乐事,但其实质否定了教育过程中自身存在着的美与情的因素,所能做的工作也无非是“借美育人”,其动机无可非议,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教育也只能倡导“苦中求乐”。现代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为消除学习中的“苦” 而忙碌不停,诸如“把微笑带进课堂”、“乐园教育”等等,都不过是在做“借美”工作。也有不少人极力倡导“爱的教育”,企图以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来感化学生,从而使学生不怕吃苦、顽强学习。这无非是借教师的情来冲淡苦的滋味,若学生不领情,也便无计可施了,何况爱的教育又易为人误解为德育的专利,且又是一种基于选择的东西。尽管我们要求教师爱每一个学生,但无选择的爱是极不现实的,而真正的教育又是不应该选择学生的。所以,若传统教育产生的是“苦学”(“苦”非刻苦努力之意, 而是滋味苦涩之意),“借美教育”和“爱的教育”也仍难免产生“厌学。” 而真正的“乐学”,才是“立美教育”的产品。

立美教育虽与借美教育和爱的教育有关,甚或包含二者,但它却指向更现实的问题和更高的目标。它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情感充分体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并进而能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促进学习更深入、更持久地进行。立美教育基于科学的依据和人性的角度, 弃重知的能否接受和情的乐否接受,达成的结果必将是人性的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