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独白言语的声音表现力

教师要掌握独白言语的艺术,很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因此, 教师应该正确、灵活、巧妙地掌握和处理好下面这些问题:

  1. 气群与意群

无须换气而一口可以清楚地舒适地吐发出的最大数目的字音,叫做“气群”。句子如果比较长,气群则只是一句的一部分;句子较短,气群则可以包括全句。气群是说话时透换气息的正常方式。一个正常的气群,并不是一气喷出,直泻无余。稍长的气群,总是分为数个更短的小节,在小节与小节之间,可以有长短不等的停顿,但并不透换气息。那这个小节就称之为“意群”。意群是构成意义的不能再减少的几个字音,在文法及逻辑上组成一个整体,一个最小的完整单位。

气群与意群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在气群方面,如果竭力延长换气的时间,使气群中塞下更多的字音,会使人觉得声音不舒展,很仓促。例如,下面一句话通常可在打横线的地方换气:

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如果不换气,就会使人感到不舒适。同样如此,如果换气太频繁,又会使人觉得零乱、缺乏连续性。但有时为了强调某个字、词,获得特殊的效果, 也可以将一个气群截断,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气群,一般在诗词的朗诵中用得比较多,在我国京剧的唱腔中也很常见。

在意群方面,必须把每一个意群完整地说出,倘若连前并后,破碎割裂, 尽管字音准确,却很难为听者领会。

  1. 重音与轻声

在一个意群之中,必有一个或数个字音,特别需要唤起听者的注意。这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地增强音高、音长、音响来加以强调。这就是句子的重音。重音分“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两种。

所谓逻辑重音,就是按照生活中语言逻辑读出重音。这种重音总是通过对某处的强调,唤起听者的最大注意,回答特定的问题。如:

是师大的学生(谁是师大的学生); 我是师大的学生(你为什么说不是呢);

我是师大的学生(不是别的学校的学生); 我是师大的学生(不是师大的老师)。

可见重音不同,表现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所谓心理的重音,是说话人在主观上感觉有特殊的需要,想唤起听者超过正常的注意,或激起听者强烈震荡的感情及影响听者想象所读出的重音。如:

敌人的三四挺机枪,一齐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前进前进

将这段话进行这样的处理,就使话句的情感明朗化了,充分地表达了教师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教师的独白言语中,重音很是重要,如果重音读错了,意思就会表达不清楚,甚至还会改变句子的原意。

与重音相对的就是轻声了。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不重要, 不须重读强调的字音,就可以不用劲力地读成轻声。如:

、桔、晚;坐、是、好;等等。

另一种是意义虽然重要,但为了有所区别,不妨把句子读成轻重相间。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教师的独白言语中,很好地运用重音和轻声,将使言语有起有伏,富于节奏,有效地表达教师的思想感情。

  1. 声调

关于声调可以作三层理解。

首先是从整体来看,它为一种基调。比如,教师要朗诵一篇课文,就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确定朗诵的基本声调——基调。如,《小溪的新家》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而《在泥塑收租院里》的基调则是深沉的、悲愤的。

其次,不同的部分其声调也不一样,这也应该根据内容来加以确定。 再次,不同的句子,以及对不同的事件的态度都有不同的声调。如: 一般的疑问、反语句,及对于那些不确定、难解决、未终结的事件,都

用昂上调,声音随同心理在逐渐紧张中,最高点靠近意群或句子的末尾,前面的字音逐渐上升;

命令、祈使句,及对于有把握、不怀疑、可自信的事件,都用降抑调, 声音随同心理在逐渐的坠弛中,最高点靠近意群或句子的首端,后面的字音逐渐下降;

表示言外之意、言不由衷、故作反语,都用弯曲调,声音如心理有“两面”,或是最高点居中,前升后降;或两高点分居首尾,先降后升,高下映照,抑扬并用。

叙述句及表现严肃、虔诚、庄重等的句子,都用平直调,声音从始至终

维持不变,无须故作抑扬。4.停顿

恰当的停顿,一是能使句子清楚、层次分明,二来也可以给听话者思考的余地。停顿和音乐中的休止符相类似,它并不是“空无”,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手段,往往在停顿中可以表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停顿与气群和意群有着紧密的联系,气群与气群之间,意群与意群之间都有或长或短的停顿。从性质上来分,可把停顿分成三种:

语法停顿。一般是按照标点符号的停顿。一句话没有讲完,停顿长了会使言语支离破碎;一句话讲完了,但停顿过于短促,也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逻辑停顿。这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基础上变化停顿时间。

心理停顿。这是利用停顿来表达说话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以加强感染力。

5.速度与节奏

速度的变化也可以造成丰富的言语效果。教师应该根据说话的内容、自身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调节言语的速度。一般在叙述某事的时候,常采用日常说话的速度;表现兴奋、紧切、紧张等强烈情感时,一般用快速;当表现庄严、沉痛、宁静、肃穆的感情时,一般用慢速。

所谓节奏,是言语活动中气群与气群之间,意群与意群之间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之间的关系。教师独白言语的节奏其总的要求是必须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高有低,多样变化之中又有统一。其统一是针对教师讲话的内容、目的来确定总的基调,其变化则是通过重音、声调、停顿、速度的适宜变化来求得丰富的表现效果。

教师的独白言语如果能将上述的各种要素处理得当,相互配合,就必然会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就必然能很好地为学生所感知,所体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和掌握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