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活动的组织艺术一、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其类型可作不同的划分:从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群体组织形式可分为群体活动和非正式群体活动;从人员数量及关系上可分为全校活动、年级活动、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不妨碍活动本身的相容性。在这里,我们仅就教育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进行讨论。

  1. 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我国学校把它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到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下:

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是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每节课 45 分钟左右。在固定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上完一节课,略作休息又进行下一节课,有张有驰,有劳有逸。各门学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轮流交替地进行。这样,教学工作能连读地、有节奏地进行下去。

第二,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激励、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自始至终贯彻明确的教学意图。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课堂教学是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活动形式。

第三,它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课堂教学活动是分班进行的。由于班上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以及班集体特有的社会心理结构和气氛,班上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思想上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竞赛,共同提高。

第四,课堂教学活动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有利

于保证其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如按年龄、知识程度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升留级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这些使课堂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其正常运作并获得一定质量。

另外,课堂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缺陷:如过分强调统一,强调集体,容易忽视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过分偏重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 课外活动的特点。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以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当前各国教育界都十分重视的。因为在现代化社会里,现代教育的含义已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育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宣传工具的普及和现代化,学生受教育已经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之内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他指出要“努力设法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过丰富的智力生活。”还指出:“我们给自己的教育工作定了这样一条常规:学生应当拥有同花费在学校课堂上一样多的空闲时间。”

课外活动的特点和功能有以下一些:

第一,与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较,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其活动也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组织、自主开展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独立活动,开动脑筋,自己当家作主,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课外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伸缩性和多面性。课外活动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接近现实,富有新鲜的信息。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和参加者的愿望,内容可以进行宽窄、多少、深浅方面的调节。

第三,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工作能力、实际需要以及指导力量和设备情况,课外活动的规模可大可小,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方式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家长和社会人士,还可以是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可以是绕有趣味的群众性活动,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小组活动。

第四,课外活动没有考试,其活动质量效果的检查评估往往采用展览会、汇报会、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会、演出会、运动会、墙报、黑板报、不定期小报刊等形式。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1. 班集体活动的特点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依靠力量。能否很好地组织班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一个班集体的形成并不是一群学生偶然汇合后的自然过程,而是在教师辛勤培育和全班学生共同努力下的结果。班集体一旦形成,其活动就有着很重要的特点:

第一,活动目标的定向特点。班集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的,总是围绕着目标运行的。班集体活动的过程就是向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班集体活动提出的目标,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

鼓舞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可以使一切运作围绕目标进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外,班集体活动的目标使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检查有了确切的标准。

第二,活动中舆论导引的特点。在班集体活动过程中,围绕着一定的活动目标,就会在集体中形成一种占优势的、为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即集体舆论。它以议论、褒贬等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中成员的言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体中人们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趋向,使得集体中的个人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集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班集体舆论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着导引和规范,从而使班集体活动内聚力加强,与活动目标保持一致性。

第三,班集体活动中的循环反应。这是指班集体的学生之间一种相互刺激的情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某个班集体中有一个学生在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后,班上的很多同学就会有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如想超过他,比他做得更好等;如果班上一个或几个同学有了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也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应,比如模仿他。这就是说,当一个刺激出现后,会引起另一个人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又将形成新的刺激,且这个新刺激的强度将更大。这实质上是由于模仿和认同心理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传递过程。这种循环反应将使班集体中学生的行为趋于一致,并加强活动的强度。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特点。

  1. 个人活动的特点

个人离不开集体,但个人也必需有单独活动时间,而且这个时间相对来说,所占比重还不少。重视学生的个人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其个性的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集体活动中为了服从集体的规定和利益,或为避免相互的磨擦,个人的要求和行为多少有些克制和收敛。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个人活动的一些特点。

第一,个人活动有利于避免干扰。人们在一起工作、学习,有时效率会比较高。结伴骑车比单独一个人骑得快且觉得省力;大家在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也会越干越有劲,这些都是社会促长作用。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适宜集体进行。研究表明,难度大的、复杂的、需费心思考的事,宜个人活动; 难度小的简单的,则宜于集体活动。这是因为,难度大、复杂的活动需要活动者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持续、完整的心理状态,所以外界的干扰将对活动产生负效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很多活动是一种非熟练的活动。如果大家互相干扰,自然会影响活动效率,这样,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地去思考和操作。

第二,个人活动的自由度比较大。一般来说,教师虽然对学生的个人活动都有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在具体的活动中没有教师的现场控制和指导,学生个人活动的空间、时间、方式等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学生可能会脱离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特有的认识方式和操作手段去活动。自由度大这个特点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应:从正面效应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负面效应看,它也可能使学生养成自由散漫,杂乱无章的作风。

第三,个人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学生之间的请教,常常可能是并不困难的问题,另外要理解同学的解释常常困难,有时难免会一抄了事。即使是开展讨论,也常是少数学业较好的学生在发挥作用,而大多数学生在

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结果中,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而个人活动,主要依靠个人的智慧。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行动以后取得的成果,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信心。

上面我们对教育中常见的四种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别阐述。而有些特点却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可以见到的、普遍的特点。如,在任何活动中,活动主体都会面临一个适应和厌倦的问题。对此,我们将在下面教育活动组织艺术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