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美的表现方面

综合以上论述的内容,我们认为,教师美即是一种由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内在素质和外在风格的最完美的结合。据此,教师美的表现也就无外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

  1. 教师的外在美

教师的外在美包括教师的身材相貌、体姿动作、服饰、发型、言语表现、面部表情、个人卫生、风度等。关于教师的面部表情、体姿动作和言语表现, 我们将在教育艺术中论及,这里对其余五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教师的身体相貌美 人们对于人的身体相貌历来是很敏感的,也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当然,强调教师身体相貌美并非是搞选美活动,但人是自然的部分,对教师的要求至少得符合自然常态。异常者是不适宜当教师的,他可能使学生产生异样的看法。这既不利于信息的发出,也不利于信息的接受, 难免给教育带来诸多麻烦。所以,我们强调的教师身材相貌美主要是属于一种自然美,其特征或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匀称和合比例。人体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东西,人体的比例便必须符合数学的某些法则。例如,人体

各部分之间要成简单的整数比例,或者要与圆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几何图形相吻合等。其二,健康和活力。人的身材相貌必然反映着他的生活状况、精神素质和自己的刻意追求,只有当人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进饮食营养和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我修养使自己健康、灵活、协调、充满生机活力的时候,人的身材相貌美才会显得更全面、更丰富。我们以为,师范院校招生进行面试是必要的,应避免那些在身材和相貌方面以及其它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人走进教师队伍。

教师的服饰美 服饰包括服装和饰物,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与作为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的人具体结合起来的。例如,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就无法表现出服饰美的真正意义。对于服饰的起源,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防止外界侵害的“身体保护说”;对裸体感到羞耻的“羞耻说”;想向别人显示自己的优越性的“特殊说”;为装饰身体而用的“装饰说”;作为符咒而穿衣的“巫术说”等等。不管有多少说法,在现代社会里,通过服饰来表现美的作用是愈来愈突出、愈来愈明显了。雅致而合适宜的服饰能够增加人的美感,给人以新鲜、整齐、精神、大方、自然等审美愉悦。要想获得服饰的美,首先要看衣服本身的制作在形状、色彩方面是否符合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穿着者自身的特点,以及穿着者的场合等社会条件来装扮自己。有人把这称之为 TPO 原则, 即服饰必须适合时间(T)、地点(P)、目的(O)。不然,就可能弄巧成拙。教师对于服饰应更有讲究,它不只是教师外在美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优美得体的服饰既可增加教师的自信心,又可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并由此为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不整不洁的衣着只能显出人的疲惫、邋遢, 也激不起学生的力量;不伦不类的奇装异服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减少对教师的尊重。在这方面,教师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教师的发型美 头发是一种自然的物质,但经人很好地梳理打扮,又能给人以审美效果。良好的发型可使人仪表端庄,显得彬彬有礼。蓬头散发不只是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别人不礼貌。作为教师,头发的奇形怪状也是不可取的,留什么发型,得考虑年龄与脸型等特点。如老年男教师以“大背头” 发式为好,这种发型既与老年知识分子的气质相符,又可掩饰老年人秃鬓、谢顶的缺陷。体胖、颈短、脸宽的男中青年教师理平圆式、短长式较适合, 它可使头部相应地显得长些,以弥补颈短、脸宽之不足。不属此类者,则以圆头式和中长式为佳。女式发型要比男式复杂些。一般来讲,中年女教师以直发类的弧式和平直式较好,这既符合中年教师成熟的气质,也显得端庄、素雅。矮胖、圆脸的青年女教师则以发辫为较佳,它不仅可使体型显得修长而弥补矮胖的不足,更具有东方青年女子的传统美。瘦长、脸窄的青年女教师不妨选择卷发式,它可使面部和颈部显得丰满,且又“飞云不散”,雅致大方。

教师的个人卫生 教师的个人卫生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将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理发、换衣等,上课前也应梳头、整理衣服。另外,教师应有一套合理的生活制度,要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娱乐、休息和其它活动。这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具有旺盛的精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又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风度美 “风度”一词,大都出自《晋书》或其后的典籍,如在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记》中就有“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风度是全部外在美的综合反映,又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品格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风度的认识与把握也就决不能停留在外在美的某一个品质上,而应该从全部外在美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它。诸葛亮羽扇纶巾,草庐之中便有三分天下之远见;周瑜在谈笑之间,却获得樯橹飞灰烟灭之战果。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中,我们不难看出风度是人品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风度同样是教师全部外在美品质的整体和概括的反映,从教师职业的要求看,教师的风度应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大方自然。“大方”一词出自《庄子·秋水》,意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后来,“大方”一词逐渐演变,表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拘束、不俗气,或为人慷慨、不吝啬。当然,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大方不是指用钱方面的大手大脚,或在某些场所中不顾礼节、任性妄为。它指的是,教师应在各种场合中善于保持优雅适度的举止,气度恢宏,应付自如,既不猥琐拘谨, 也不盲目乱闯。讲求风度,贵在自然,正如美物不容斧凿,艺术忌讳做作。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硬要装出潇洒,一个性格外向的人硬要做出矜持,都可能是“东施效颦。”所以,“自然”主要指的是不矫揉造作,富有真情实感, 表露出独特的个性美。正如鲁迅所说:有真意,不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第二,和蔼可亲。和蔼可亲的言行举止在教师的工作中是极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尚未成熟的学生,他们就像一颗娇嫩的幼芽,有待于教师耐心、亲切的扶持、爱护。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是应该的,但严决不是冷酷无情的同义语,必须以和蔼可亲为基础并贯穿其中。所以,和蔼可亲也不是怯懦或无原则,其本身也包含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

第三,举止适度。风度美本身也内在地包含着适宜、适度,或恰如其分的意思。所谓适度,就是要使自己外在表现的各种品质和特点符合时间、地点和对象的特点,使其在表现的程度、限度、幅度等数量界限上恰到好处。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便是此意。老师通过对举止的快慢、强弱的适度调节,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教育修养和出色的表现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1. 教师的内在美

美与真、善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教师的外在美虽然是人的生理形态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它也离不开教师内在的品质。“人的躯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在形状和结构上既表示它是精神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又表现出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黑格尔的这段话,使我们体认到: 人的美除了外在美以外,还必然包括人的内在美。教师的内在美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美、能力结构美和道德品质美三个方面。但其内在美的特点并不体现在这三方面的结构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中,亦即说不同职业的人都可能有这三方面的内在美,但在内容要求上却不一样。

教师的知识结构美 教师知识结构的美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功能。一般来讲,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由这样四个方面的知识组成。

第一,扎实的专业知识。虽然教师与其它职业一样,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教师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作用于学生,一般不直接用于改造自然和社会。因此,一般说来,这种知识结构的理论性要大于实践性。其次,因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要求这种知识具备很强的系统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必须有较强的基础性、系统性。另外,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只有“深入”,才可“浅出”,如此,在运用和表达知识时才能自如,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这首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强,凡事都爱刨根问底, 由于对教师的信任,他们总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对一切问题的答案。教师具备这一品质,既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提高自己的威信。其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教师要想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就必须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 否则教师只能就事论事、穷于应付。再次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可给教师带来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在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泛舟,会使人感到那样充实、幸福,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第三,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教师不能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预见本领的教书匠,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当成一种苦恼的差使。第四,基本的美学知识。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

教师遵循一般的原则和规律;作为艺术,它要求教师能表现出自己所独有的教育气质和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后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他们的课你无法论长,也无法道短,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这就如同人的长相一般,有的人五官端正,无可挑剔,但就是难以给人美感;有的人相貌平平,甚至有点缺陷,却可使人感到一股美的力量,这是气质使然。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既应懂得教育的一般理论,又应把握艺术的一般规律,结合二者,才可产生最高水平的个性教学风格,才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教育过程。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包括教育美学的知识,是达至这一境界的必要前提。

教师的能力结构美 教师的能力结构美是指科学的、合理的、能够顺利完成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主要包含着如下几种能力:

第一,建构教育影响的能力。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发生作用的客观影响千千万万。但是,要想使这些影响成为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教育影响,并使学生能在这些影响下沿着我们期望的路线和目标前进,就必须经过教师的识别、筛选,建构成最佳影响。这首先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要求教师经过识别,区分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有用的和无用的,同类的和不同类的等;经过筛选,排除那些由于受干扰而失真的,使不确定的确定,弃无用纳有用,按标准分类、整合。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既考虑这些准备发出的信息的逻辑结构,又考虑如何与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联系。另外, 老师还要设想通过哪些或什么样的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性的手段,使这些信息附加一些带有“色彩的信息”,以求通过“色彩信息”激发学生接受“实质信息”的兴趣和动机。可见,在这建构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有赖于教师广泛

的知识经验、精确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也有赖于教师对教育和心理科学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各种特点的深刻洞察。

第二,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一旦建构起良好的教育影响,就面临着如何把这种影响作用于学生的任务,这就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是要求教师有把“实质信息”与“色彩信息”很好地融为一体的本领,能通过“色彩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质信息”。这些活动较集中地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艺术上,本书第六章将有专门论述,这里便不多说了。

第三,教师的组织能力。从建构教育影响到传输教育影响,教师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一个从外向内、又由内向外的过程,但教师的活动并没有完结。要使教育影响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相契合,要使学生能顺利、有效地认识、掌握和消化教育影响,教师还需对整体情境、对活动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控、组织。在建构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际已表现出教师对物(如教材)的调整、控制和组织,在此,进而要求教师能具有对人(教师自己和对象学生)和情景(课堂的气氛和课外的活动等)的组织能力。对教材和教具的组织是为保证教育影响能有的放矢、因材而异所需的能力;对人和情景的组织是为使师生能进行正常的教育交往所需的能力。这后者主要表现在:组建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对学生个体实施影响的能力;自我行为(语言、表情、身姿手势等) 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的对情景的控制能力;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能力等等。

第四,教师的交往能力。以往的教育理论在论及教师的能力结构时,很少提到教师的交往能力,不少教师也因受传统的影响,不屑于更广范围的交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和错误。因为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学生,还面对着整个社会。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就必须学会做一个公关人员,除努力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外,还得注意搞好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街道、乃至社会其它有关方面的关系。这同样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保证。

第五,教师的创造能力。教学活动历来被当作人类文化的延续活动,教师也由此就只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观点,无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 仅作如此理解,又必然发生错误。特别是在科学知识更新愈来愈剧的今天, 教学更应该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不是一本死板的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 同样是用人脑而不是电脑来被动地获得信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得依据具体情况创造传授知识的方法,甚至也常创造出新的知识。更何况鼓励教师的创造活动,也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教师的创造活动也意味着将创造一代新人,并由此赋予新人创造力。当前,创造教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就是要求人们“在最有效地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促进全面发展,造就一代有知识、会创造的新人。”这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它对教师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很难想象,缺乏创造力的教师能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任务。据我们研究发现,现有教师队伍的创造能力并不高,略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历史的和现有的诸多因素有关系。为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种囿于旧有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固守经验的人,是肯定要落伍的。

教师的道德品质美 教师的道德品质美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更有其特

殊意义。首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生,他们作为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教师要完成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其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非常突出的,这需要教师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处于一种潜在状态,很难为别人所看到,也很难被正确地估量出其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再次,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今天,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教师的经济待遇也不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多方面的、相当长时间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有奉献教育、甘当人梯、服务未来的崇高品质。

第二、热爱学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因此,热爱学生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热爱学生既有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受到喜爱的确可以使人变得柔情, 使人更乐意接受对方的影响,即使当对方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责备的时候,心理的承受力也增强了。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爱的效应”)也充分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成人对儿童的爱,这种爱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它不只要求教师热爱那些聪明、漂亮、干净、听话的儿童,更要求教师去爱那些比较迟钝或不卫生、顽皮的学生;另外,因为这种爱是权力威信和自然威信的共同体现, 因此所产生的期待效应更高。

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 教师的品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还得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所以,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从教师的严于律己和以身作则之中,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威信也会由此产生,影响力由此增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马卡连柯说:“如果你们生活上一般作用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

第四,团结互助,关心集体。这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教师集体之间的道德关系而言。在现代社会里,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本身也愈来愈复杂,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完成教育的任务,仅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有全体教师的紧密配合、团结互助,需要发挥整个教师集体的才能、智慧和力量。因此,教师应尊重、支持和协助其他教师的工作,要相信教师集体的力量,并依靠这种力量,才可能帮助自己顺利地完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