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相互渗透

教育美的产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情感和认知总是渗透在师生的一切活动之中。

在教师的立美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现象的、本质的,⋯⋯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和编码工作。这需要教师依据输入端(学生)的特殊接受状态,选择有效信息,并根据信息的内容, 传递目的,环境特点确定信息承载体——符号形式,组成高度有序化的信息系统。伴随着教师的选码和编码的过程,教师对于信息组合形式的审美判断。对于输入端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必然作为信息的内隐层次而凝聚下来,从而给信息流的运动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情感能势。当这种渗透和凝聚着教师审美情感的信息流作用于学生时,由于学生在其实践活动中内在心理结构也是一种力的结构,就会与学生的心理结构发生契合。其生理机制就是携带有能势的信息流,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区域,与大脑生理电力场达到一致,合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活

动中情感色彩越强烈,信息流的能势就越大,就越是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灵, 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感。

学生在接受,认识、把握教育影响(信息)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着巨大影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丰富和生动的情感, 可以减少知觉过程的疲劳,加强知觉过程的积极性,而恶劣的情感体验往往会促成某种错觉或幻觉;凡是令学生体验到生动和强烈情感的事物,都会使他们有效地识忆、保存和再现,而不能令学生体验到生动和强烈情感的事物, 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遗忘;学生体验到的情感愈丰富,他的想象也就愈活跃, 愈积极和主动;学生只有在被某种问题所引起惊奇的情感的策动下,才会积极地进行思维;卑下的情感会对认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崇高的情感会激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独创。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忽视教育影响的情感性因素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有些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不热爱学生,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没有真诚热烈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不注意发挥学生情感的作用,不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热烈、高尚、深刻、挚爱的情感。这样的结果,是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学而学,教育过程缺乏感染力和活力,学生兴趣低下,丧失了学习、探究和进取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被充实到教育内容中来,教育影响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这就更需要情感的渗透,更需要发挥情感的作用。

虽然情感在教育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还不能说情感性就构成了教育美的特性。教育美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就在于它显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凭借着主体内在的聪明、智慧和能力所进行的富有情感的活动。因此,在审美的情感中就必然渗透着人的理智活动。关于此、我们仍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教师在立美操作实践中塑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情感凝聚的教育影响,其情感的强度、情感的倾向性,及其呈现的逻辑序列,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它们都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根据情感的表现特性、学生心理结构状态及信息载体的状况,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就拿德育过程中主题班会这种活动形式来说,要想使它能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事先就必须精心设计。例如,要耐心而又热情地去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要给主题班会起一个言简意赅、富有诗意、耐人寻味的名字,要预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情境,要安排好引人入胜的开头,高潮和结尾,要使自己的言语活动和体姿动作有优美而适宜的表现。这样,教育者把自己的理智活动渗透到富有情感的直观形式中,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既产生了审美的愉悦,又完成了提高思想境界的任务。

其次,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总是伴随着学生的认识活动一起出现,并和学生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学生在各种认识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的性质,乃是依学生所认识的事物在其头脑中所引起的神经过程和其他已经发生的神经过程的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转移的。一句话,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情感的产生。

因此,我们不是把单纯的情感性,而是把情感和理智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的相互渗透看作教育美的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