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结构的扩充与重组

外部信息被主体接收以后,主体内部的认知结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扩充,指的是新的信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得到“固着点”,因这一“固着点”本身便与新信息之间存在有潜在意

义,因此新信息一旦被接收进来便可与其发生心理上的意义,亦即原有“固着点”内化了新信息,认知结构由此扩充;二是重组,指的是新信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固着点”,好似没有预定座位的不速之客,只有加把椅子,这就是同化新信息,原有认知结构得以重组。在这认知结构得以扩充或重组的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当前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某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以感知为基础,又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想象更多地得借助思维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非逻辑形式的形象思维。在内化新的信息时,联想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而想象在促使新知识信息个性化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联想实际也是一种记忆活动。当新信息输入(记)时,往往还得输出(忆) 即联想起相应的旧信息,以便与新信息发生关系并接受新信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同样得提取相应的旧信息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强调了“记”,而忽略了“忆”,亦即很少利用学生的联想来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固着点来接受新信息。而对后一问题的重视,实际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对联想的形式及其作用有所了解。

一是接近联想,这是由时空的接近而由此想到彼。在传输新信息时,教师要极力调动学生与新信息有关的时空信息来内化或同化新信息。如在学近代史时,以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固着点,往前推两年是 1919 年,爆

发了“五四”运动,再推两年是 1917 年,有俄国的十月革命,任你自订规则, 常可把无意义材料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这是调动有关的时间信息。学地理常用拼地图的方法,便是调动有关的空间信息。

二是相似联想,这是由事物的类似属性而由此想到彼。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类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的手法,即所谓“比”、“兴”, 这在艺术中是常见的;在教育中如修辞中的比喻、象征、拟人,教师打的比方、举的实例,集中识字的部首引字法等等,也都是利用原有相类似的信息, 特别是形象信息,来接受当前的新信息。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由事物的相反属性而由此想到彼。若能自觉地调动与新信息相反的原有信息,常可形成鲜明的对比或反差,从而可使新信息的储存更加牢固。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便体现了一种以慢衬快的美。数学中的微分与积分,对数与反对数; 物理中的正极与负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词汇中的反义词等等,既是加强新旧信息联系的好材料,又是训练学生辨证思维的好材料,教师能自觉并巧妙运用,便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关系联想,这是由于事物的他种联系而由此想到彼。这时需启用与新信息有一定逻辑联系的原有信息,如由文具想到笔是属种关系,由冷想到雪是因果关系。在教育中能很好地利用,便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且能使新旧信息联系更加牢固,对学生演泽与归纳能力和推理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也会带来好处。让学生由因推果或由果溯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常可使人兴趣盎然。

上述四种联想的形式虽不一样,但其实质却是同理,即调动原有的认知经验来接受当前的新信息。一般说来,年龄越大,经验越多,亦即原有认知

结构中的固着点越多,对新信息便易于内化;年幼儿童对新信息常可能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感,所以内化少,同化多。因此,教师应尽力调动学生可能起作用的原有经验,如儿童学汉语拼音字母“m”“f”时,看似与其原有经验毫无关系,但教师却把“门”与“弯把伞”这种原有经验作为记住这一新信息之形状的“固着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教师把握了联想的这些形式,便可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出更多的、恰当的“固着点”,学习也便可能由难变易,由苦转乐了。

在审美过程中,因为有想象参与,人们才可能体验到事物美的特性,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认识过程中,也因为有想象,才可能使同样的外界信息纳入个人不同的知识系统或认知结构,也才可能使个体在接受同样信息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息,即使知识有个性色彩。审美过程与认识过程在想象这一心理因素上的共通之处,比理解方面的共通之处似乎更加明显,它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一是知觉想象,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想象,主要表现出主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各自的特点,即不同主体感知的虽是同样的形象信息,但利用的却可能是不同的以往经验。在教育过程中,知觉想象主要表现为教育美的形象特征与学生相应的以往的生活经验或审美经验的契合。

二是再造想象,这是由语言的描述或由图形、模具等的启示而形成的相应形象。在教育过程中,正因为有再造想象,师生之间才能沟通,学习材料才可为学生接受,历史教师由此可带学生经历上下五千年,地理教师由此可带学生纵横八万里。再造想象不是被动地接受新信息,它不象知觉想象那样主要在接受信息时进行个性加工,它还表现出对这种信息进行改组输出时的个性特点。如果说看电影、电视是以知觉想象为主,那么看小说、听广播剧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对接受者而言,后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更为突出。三是创造想象,这是在既无感知对象又无语言提示的情况下,仅依据头

脑中原有的表象和经验而独立地形成的新形象。可见,创造想象与当前的信息是无甚关系的,主要是对以往经验进行较大个性加工以后的输出。这时不只是依据过去的和当前的外部信息来改造内部的认知结构,还企图依据内部的主观愿望来改造外部的客观现实;不只是我如何服从世界的客观规律,还要求世界如何服从我的主观愿望,当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创造想象的能力时,他们便可最大限度地发现自我的力量,产生自我实现的情验,获得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