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国时期的教谕文学

中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教谕文学发展的鼎盛期,这时期所保存下来的作品,其数量也相对要多。中王国时期的教谕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这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为父亲的教子书;其二为先知、圣人或其他公共利益保卫者的预言书;其三为两个观点相左之人的辩论对话。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是位强有力和成功的法老,以他名义写就的《国王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对其子舍索斯特利斯一世之教谕》①,起初被认为是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逃脱暗杀之后写下的一篇真实记载。但近年来,外国学者普遍认为,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位三十年,在其统治的第三十年遭到暗杀,这篇教谕文学作品是其继承者舍索斯特利斯一世命令一位宫廷书吏创作的。全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国王对王子即未来王位继承人的垂训, 传授其统治术;第二部分描写国王在夜间休息时遇刺的经过;第三部分则颂扬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的辉煌成就。其中第一部分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它虽与以前此类作品,例如《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同属教子或传授继承者统治术的遗嘱,但在内容上却有太大的差别。美里卡拉王的父亲教育他要提拔官员, 培养亲信及宽以待人等,而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却恰恰相反,他警告其子兼继承人要防备所有的臣民,不要结交朋友,他们都是潜在的阴谋者和反叛者。他这样嘱咐他的儿子:

“要警惕无名的臣民, 他们的阴谋不易察觉。不要相信兄弟,

不要结交朋友,

不要培养亲信,那毫无意义。

你躺下的时候,要守卫好自己的心脏, 因为大难临头时谁也不会有追随者。 我施舍乞丐,

我养育孤儿,

我让贫穷者和富有者同样成功;

但是,吃我面包之人却起来反对我,

我宠信之人却利用我对他们的信任谋害我。”

以上内容实际上反映出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这

① 里希泰姆:《古埃及文学》第 1 卷,第 135—139 页。

是先王阿美涅姆赫特一世遭暗杀给统治者心理造成的恐惧和伤害,同时也反映出经过第一中间期的社会动荡,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开始走向极端。社会已失去了往日的和谐和温情,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提防,相互猜忌,甚至连血亲兄弟也不成其为兄弟,社会动荡对人们心理的扭曲可见一斑。

对《聂非尔提预言》①的写作年代学者们分歧较大,但多数埃及学学者认为该文编写于中王国时期。现在保存下来的草纸是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时学校使用的手抄本。内容系托言第四王朝斯涅弗鲁法老时代某一名为聂非尔提②的智者所作的预言。这篇文字借预言反映历史,可以说是为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歌功颂德之作。智者聂非尔提是第四王朝时巴斯泰特地区的大祭司,长于演讲和书写。他被法老召进宫,目的是对法老说些优美的话语或上好的演讲辞,以使法老龙心大悦。法老不让他对过去之事进行回顾,而让他对未来进行预测,法老还亲自作笔录。

他预言到,埃及东方各州将遭到亚洲人的入侵。到那时“这块土地将完全被毁灭(以致于)没有任何残余,(甚至连)指甲大的一点黑土地都不留存。”虽然如此,却“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哭泣”。不仅如此, 太阳也将被遮住而不再照耀,人人都变成聋子,无人能生存;尼罗河将干涸见底,人们可以从岸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土地将缩小,但官僚却很多,土地荒凉不毛,但税收却很重。

在作这些预测时,作者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文学手法,即借聂非尔提之口说:“我只将述说呈现在我面前的一切,我不能预言未来。”这就是说,聂非尔提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讲述发生在自己面前的真实事件,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南方将出现一位国王,他的名字是阿美涅·胜利者,即阿美涅姆赫特一世。“他是努比亚地方的妇人之子,他出生于上埃及。他将戴白色王冠,他将带红色王冠”。他将能统一上下埃及两支强大的力量,驱逐亚洲人与利比亚人,战胜所有的叛逆者,满足全埃及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聂非尔提预言》采取了许多文学手法,例如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为颂扬一位英雄的伟大,故意夸大“乱世”乱之程度,以显示其功勋卓著。在思想性方面,预言似乎要宣扬这样一种“皇家”观点,即国王是秩序与正义的保卫者,当王权衰弱之时,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强大的国王是必需的。

中王国时期还出现了一部著名的、较特别的教谕文学作品——《一个人与其“巴”的辩论》①。这部作品保存在一份属于第十二王朝的单一手稿上, 遗憾的是,第一部分已遗失。其内容为,一个人对生活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不想再活下去。他的“巴”(BA,即灵魂)被他对生活的抱怨所激怒,威胁要离开他。这种威胁使他十分恐惧,因为如果他的“巴”离开他,他将不能升天进入永恒世界。因此,他请求他的“巴”不要离开他,不要反对他对死亡的渴求,他期待的不是自杀而是自然死亡。他的“巴”反对他的请求,并告诉他,死亡是件很悲哀的事,人死以后纵使修有

① 中译文见《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14 页。

② 传统的读法为“聂非尔列胡”,晚近的学者们认为很可能应读为“聂非尔提”。

① 参见里希泰姆《古埃及文学》第 1 卷,第 163—169 页。

漂亮的坟墓,也不如那些活着而没有坟墓的人好。他的“巴”敦促他不要抱怨,要尽情地享受生活,生活是很有意义的。这位主人公的最后回答是通过四首优美的诗来表达的,在诗中他仍然为不幸的生活而悲痛,仍然崇尚死亡和复活。在最后的简短结论中,他的“巴”同意与他在一起。

这篇著名的作品采取了三种文学体裁,即散文、结构匀称的演说辞及抒情诗。其中主人公用以回答其“巴”的四首抒情诗更具特色。前三首诗都由若干节构成,每节的第一句话重复该诗的第一句话;第四首则由六句诗组成, 每两句构成一节,三节构成排比形式。例如第二节中有这样的诗句:

“今天我该向谁诉说? 兄弟卑鄙,

朋友失和。

今天我该向谁诉说? 人心贪婪,

相互抢劫。

⋯⋯

今天我该向谁诉说? 人心贪婪,

无人可以依托。

今天我该向谁诉说? 无人主持正义,

国土留给作恶者。”

第三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死亡的想往,诗中采用了许多颇具感染力的生动比喻,把死亡描绘成一桩极其美妙的事情,其渴望以死来寻求解脱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病人的康复,

像卧病后走出户外。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没药的香味,

像微风天坐在风帆下。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荷花的芬芳,

像酒醉后坐在河岸上。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一条宽阔的大路,

像英雄从战场上归家凯旋。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万里晴空,

像一直被忽视的东西突然发现。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人被囚禁多年,

期待着探望他的家眷。”

这篇作品所表现出的悲观厌世情绪及消极人生哲学,与前面我们介绍的

《国王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对其子舍索斯特利斯一世之教谕》如出一辙。从历史事实来看,这不是偶然的。经过古王国王权衰落后第一中间期的社会大动乱,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走向消极极端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动乱对人心理的扭曲,以及在人们精神上留下的巨大创伤。在这篇作品中, “巴”不但没有说服其“主人”放弃寻死的念头,而且最后还妥协,答应不离开他。这说明这种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在中王国时期较为普遍,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人们的思想。

《雄辩的农夫》①是一篇较长的作品,它保存在属于中王国时期的四份纸草上。虽然每份纸草都残缺不全,但它们合起来却正好可以拼齐全文。

该教谕的主要内容为:一位名叫克胡恩·阿努普的农民赶着许多驴子朝着哈尼斯方向南行,驴子驮着许多兽皮、植物、矿物质及各种鸟等。一日, 他来到了麦迪尼特以北的佩尔菲菲地区,被一位名叫奈姆提纳赫特的人挡住了去路,他是财政大臣拉尼西(意为拉神之人)的属下。农夫要经过的路很窄,路口有奈姆提纳赫特的房屋,路的一边靠河,另一边则是奈姆提纳赫特的大麦田。奈姆提纳赫特叫他的仆人在路上铺一块布,警告农夫不要踩踏他的布。当农夫上前与他理论时,一头驴子吃了一口大麦苗。于是,霸道的奈姆提纳赫特蛮横地抢走了农夫的驴子和货物。农夫花了十天的时间苦口婆心地请求,企图索回驴子和货物,但奈姆提纳赫特置若罔闻。无奈之下,农夫继续南行前往哈尼斯,向财政大臣拉尼西状告奈姆提纳赫特。拉尼西听了农夫的陈诉后,非常欣赏这位无知之人的雄辩的口才,并报告了国王。国王授意拉尼西先不要答复他,让他不停地申辩,直到他才尽力竭不再申辩为止, 到那时才为他伸张正义。这样,农夫先后九次上诉陈辩,大臣的缄默不语与农夫的慷慨陈辞在作品中构成的冲突,不断地把情节推向高潮,使农夫的申辩愈演愈烈,其雄辩的口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位农夫先用极具赞美的语言说:“噢,大老爷,我的主人,伟大之中最伟大者,所有人的领导者!

当你步入正义之海

在公平的风帆下航行,

没有任何狂风暴雨能摧毁你的风帆, 你的航船永不停驶。

⋯⋯

① 里希泰姆《古埃及文学》第 1 卷,第 169—184 页。

因为您是孤儿之父, 您是寡妇之夫,

您是弃女之兄,

您是无母之子的保护者。

⋯⋯

大老爷,我的主人,

您就是太阳神——天空的主人, 您的随从与您在一起,

人们的食物源于您, 就像源于河水一样。您是尼罗河之神,

您使农田变绿,使荒原焕发出生机。您惩罚强盗,拯救遇难者,

不是侵犯申辩者的洪水猛兽!”

农夫的赞美之词无非是想感化这位大臣,以换取对案件的公平解决。但他的赞美换来的却只是这位高官的沉默不语,于是农夫开始发怒了:“你难道听不到!你为什么听不到?”在第三次申辩的末尾,农夫开始极尽指责、讽刺、挖苦之能事:

“你有如一座没有市长的城镇, 一支没有将领的军队,

一艘没有船长的航船,

一群没有头领的乌合之众。你是一个偷盗的法官,

一个侵吞财产的市长,

一个为邪恶的罪犯树立榜样的地方官!”

在第九次申辩仍无效后,农夫对拉尼西心灰意冷,准备向阿比努斯神请求。拉尼西见再无必要保持沉默,便召回农夫。令农夫始料不及的结局出现了:拉尼西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把他推出去斩首,而是为他讨回了公道,没收了奈姆提纳赫特的财产,判归农夫所有,正义得到了伸张。其实,在农夫一次次的申辩过程中,国王已派人安顿好了他的妻子和孩子,送去了许多物品,只是农夫不知道而已。这篇教谕歌颂了统治者爱惜人才的良苦用心及主持正义的精神与美德,同时农夫的精辟论说也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对各种职业的讽刺》①是一篇父对子的训诫。这篇教训编写于中王国时期,但流传下来的都是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学校学生习字的抄本。

这篇“教训”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几种职业的从业者的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这是杜阿乌夫之子赫琪在送其子柏比到京城书吏学校读书的途中,对柏比的谆谆教导。赫琪对各种职业进行了嘲讽,认为“没有任何职业比得上书吏,读书犹如水上行舟”,因为“书吏的任何职位都是在京城,因而他不会贫困”。相比之下,“每一个执雕刀

① 中译文译作《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见《世界古代史史料选辑》(上),第 41—45 页。

工作的工匠都比庄稼汉还累”;理发匠走街串巷寻找主顾,往往黑夜还在为人剃须;旅行的商人工作劳累,还要遭蚊虫的叮咬,染各种疾病;小包工人经常背着泥土,比藤葛和猪还要脏;砌墙之人周身疼痛,还要在风吹日晒中工作;种园子之人早晚汲灌,而腹中空空;佃农,其计算无尽无休,而他的声音却比“阿菩”鸟还高;织工的处境比妇女还坏,他吸不到新鲜空气,大腿紧贴着肚皮,如不能如数织出布来,还要挨五十皮鞭;造箭人必须到沙漠中,骡子的消耗比其劳动价值还多;信差到外国去,却要冒生命危险;制作木乃伊的人手指恶臭,眼睛遭熏烧;鞋匠倒是不至于饿死,因为他可以嚼嚼自己所背着的皮子;洗衣匠在河边洗衣,与鳄鱼为邻;捕鸟人望着空中的飞鸟,徒劳神伤;捕鱼人比一切职业都更苦,他的所有工作都与鳄鱼为伍。于是,父亲总结道:“你看,除了书吏之外,没有任何职业是没有主管的,书吏就是主管。”父亲还嘱咐道:“你看,我把你送到神的路上去了。一个书写人的好运是从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的。当他成年时,他就达到地方官的位置。你看,没有一个书写人得不到王家的俸禄。”

这篇教谕所宣扬的实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因为在古埃及也同样遵循这样的法则,即“学而优则仕”。在古埃及与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样,书吏是受人推崇的职业,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