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

第三篇重要的宗教一哲学诗称为《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或《悲观对话》。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可能较晚,有学者认为,根据文中提到的“铁剑” 判断,它不应属于古巴比伦时期及加喜特时期的早期①。这部作品是楔形文字文学中较奇特的一部作品,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它采取主人与奴隶对话

① 原文及英译文见 J.B.普里查德《古代近东文献》,第 601—604 页。W.G.兰伯特:《巴比伦智慧文学》, 第 63—91 页。

② 数行诗句中的第一个词的首字,或最后一个词的尾字,或是其他特定处的字母,能组合成词或词组等的一种诗体。

① 参见 W.G.兰伯特《巴比伦智慧文学》,第 141 页。

的形式,主人显然是一位富人,他不断地向他的奴隶提出许多计划和打算, 每次他的奴隶都立即表示赞同,以“是的,主人,是的”来回答,并进而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但当主人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时,奴隶同样立即表示赞同,并阐明这些计划和想法的不利后果。但在这部诗篇的末尾,故事的情节却急转直下。当主人否定和放弃了一切打算和想法后,悲观地对奴隶说:“现在做什么好呢?”奴隶傲慢并不无嘲笑地说:“砍断我的脖颈,砍断你的脖颈,把它们投到河里去——这样就好了。谁能高及苍穹?谁又能宽盖大地?”主人显然勃然大怒,恶狠狠地说:“不,奴隶,我将先杀了你, 把你先投入河中。”但奴隶的回答很意味深长:“我的主人,我死后你还能指望再活三天?”①

对这部奇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学者们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1954 年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但后来以斯佩泽尔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提出了新主张,认为它是一部讽刺或幽默作品,传统的旧观点忽略了这两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生动的现实主义特色。作品中对主奴关系的讽刺,为新观点提供了证据。这位奴隶不是只会说“是的”的工具,不是只会服从,他从一开始就在窃笑他的主人。他最后的一击,是其真实意志的的表达②。

巴比伦文学的宗教特征在《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巴比伦的神正论》和《主人和奴隶的悲观对话》中,尤其是在前两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三部作品还具有较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辨。它们可能代表着巴比伦人在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