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崛起与繁荣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其产生之前,当地正处于古代氏族社会的末期,原始的传统宗教占主流地位,各部族之间相互仇杀,社会动荡不安。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的古来什部落,家道贫寒,自幼随其叔父经商。25 岁时,与富商的寡妇赫蒂彻结婚,并为其经商。40 岁后开始创教工作。他继承了当地民族原有的安拉信仰,朝觐麦加“天房”等宗教仪式,又吸收了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的部分神学理论和教义,创造了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创教之后,先是在他的几个亲属及亲密的朋友之间传播, 并和他们组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宗教公社。随着教团的不断扩大,他们四处传教,对不相信他们宗教理论的部落就实行武力征服。公
元 630 年,穆罕默德率 1 万多人攻占了麦加,清除了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使之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此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基本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在率领十万穆斯林作了最后的朝觐后逝世。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相继继承穆
罕默德的传教事业,主持穆斯林教团,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公元632—661 年)。此时期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展到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和波斯。完成了《古兰经》的编制,使伊斯兰教的理论和教义更趋统一。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 661——750 年)穆阿维叶将哈里发从选举制改成了世袭制,建立了由他们家族主宰的封建王朝。哈里发既是最高宗教领袖,又是国家的君主,实现了政、教的高度合一。以后,伊斯兰教的历史几乎就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历史。倭马亚王朝瓦解之后,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阿巴斯王朝(公元 750 年——1258 年) 建都巴格达,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公元 909 年——1171 年)建都埃及,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绿衣大食”;后倭马亚王朝(公元 756 年——1031 年)建都西班牙,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白衣大食”。他们相继遣使与中国交往,并有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一部分人还留在了我国,成为中国最早的穆斯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三大哈里发并立,他们不断向北非、东南亚和南欧传播伊斯兰教,使其影响空前扩大。非洲利比亚直至肯尼亚以北,亚洲的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南欧的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的足迹。13 世纪,在十字军东征和蒙古骑兵南下的打击下,阿巴斯王朝覆灭了,但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1290 年——1922 年)又紧接着崛起于欧亚大陆之间。奥斯曼帝国是中世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帝国统治者自称苏丹(意为“力量”和“权柄”),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至上权力, 拥有完备的统治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在统一中亚和北非以后,不断向欧洲进攻,终于在 1453 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基督徒统治的拜占廷帝国。土耳其人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大陆,联结东西方交通,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是“六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天启的《古兰经》,信先知,信末日,信前定。伊斯兰教的主要宗教仪式称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念就是“口诵证言”,每一名穆斯林要当众公开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向着麦加的方向进行五次礼拜以及星期五在清真寺举行的聚礼。每逢伊斯兰教历的 9 月,穆斯林要斋戒 1 个月,以示对主的虔诚。有一定收入的穆斯林要将其十分之一交纳天课,作为对教会的义务。每个穆斯林在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都是由穆罕默德宣称得到的安拉启示,他口传给其弟子,并由他们整理成书。《圣训》是关于穆罕默德言行的记录, 也是规范穆斯林生活的主要法则。
和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宗教理论不甚发达,而更重视教法的研究。这可能是和穆斯林国家政教高度合一,伊斯兰教法典成为社会行政、立法主要依据有关。在中世纪,伊斯兰教中形成了四大教法学派,即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和罕百里派。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围绕着对
《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而发生。
伊斯兰教也有许多宗派。随着信仰者日众、穆斯林的队伍逐渐包括了不同民族和部落的民众,他们由于原先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对伊斯兰教教义的理解就会有出入。特别是由于他们本来就由彼此对立的民族利益共同体构成,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大的支系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和苏菲派,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大多数流派在我国都有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