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与唯识宗的创立
唯识宗是流行于唐初的一个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开创, 得名于“万法唯识”的基本宗旨。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又名法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唯识宗主要是传播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有宗学说,是由玄奘直接从印度取来的真经。
玄奘(公元 600 年—664 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僧人 4000 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玄奘结束了 17 年留学生涯,携带 657 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 5 万里,亲践
110 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 19 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译、重译了 75 部,1335 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基的著作中。
窥基(公元 632—682 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
17 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 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的观点,完成了创立宗派的工作。当时唯识宗在社会上盛极一时,窥基本人被朝廷尊为“慈恩大师”。
唯识宗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严格遵守印度教义的流派,其思想观念与印度大乘有宗无大差异(参见第十二章),此处介绍从略。但是一方面由于唯识宗的理论烦琐复杂,不合中国人简易平实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由于唯识宗抱着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五种姓说”不放,不合中国的国情,所以仅在唐初盛极一时,数传之后便迅速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