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派教会基督论争的继续

自从 3 世纪中叶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提出“三位一体”说这一基督教正统教义的核心信条以来,如何解释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道成肉身的圣子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神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方面,西方的神学思想远不如东方深刻,但却较为统一,基本上确立起在基督里存在着完整的神性和人性的概念。而东方神学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对此进行了长期不休的理论争执,致使东方教会陷于分裂状态,并因此经常与西方教会发生神学冲突。

东方教会在基督论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公元 4 世纪时有强调基督人性的阿利乌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上与所谓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有强调基督神性的阿波利拿派,遭到安提阿派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的谴责。公元 5 世纪又有抨击阿利乌派基督一性论,坚持基督二性二位论的聂斯托利派,受到第三次大公会议的谴责;还有反对聂斯托利派的基督一性论派,这些派别均被视为异端。5 世纪中后期,基督一性论派与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正统派教义主张,基督里既有神性, 又有人性,人性与神性结合在一个位格里。而基督一性论则认为,主张基督里具有神人二性将导致基督二元论。它强调基督统一性,认为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后,人性消融在神性里,因此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即神性。查尔西顿第四次大公会议谴责了基督一性论,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查尔西顿信经》确认,基督里具有同等完整的神性与人性,与圣父同体,与世人同体。神人二性互不混淆, 结合于一个位格,一个本性之中。这在教会史上被认为是对基督论问题的正统解决,在混乱的神学领域里确立了教义的一个规范,然而,会议之后,基督论争并未平息,基督一性论继续反对查尔西顿决议,与正统派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查士丁尼一世召开的“三章”辩论会和第五次大会会议试图安抚一性论派的目的仍然落空。到 6 世纪末,基督论争已造成东方教会的四分五裂,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四大中心分庭抗礼,聂斯托利派和一性论派则分裂出去成为独立教会。

7 世纪时基督论争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基督神人二性之争已转化为基督神人二志之争,即:基督具有神人两种意志,还是只具有一种神的意志。638 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利厄斯(610—642 在位)发布《希拉克利厄斯敕令》,肯定基督只有一个意志。641 年教皇约翰四世(640

—642 在位)将之斥为一志论异端。648 年君士坦斯二世(642—668 在位) 发布《诏示》,禁止讨论基督有一个或几个意志的问题。教皇马丁一世

(649—655 在位)利用这种局势,于 649 年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基督里存在两个意志,即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并且不仅谴责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吉尔吉乌斯及其它宗主教,还谴责了《希拉克利厄斯敕令》和

《诏示》,企图由此推动关于基督意志的解释与西方关于基督一位二性的解释相一致,并伸张教皇在东方的权威。后被拜占庭皇帝逮捕放逐。681 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 在位)与教皇阿加托(678—681 在位) 谈判后,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会议确认基督里有两种意

志,二者互不矛盾,只是人的意志顺从神的意志。这次会议是继尼西亚和查尔西顿两次公会议之后,西方教会在神学主张上第三次战胜分裂的东方教会。至此,基督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

长期以来的基督论争给东方教会和帝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不仅致使东方教会在 6 世纪末就已四分五裂,而且由于基督论争中的异端迫害, 造成了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对君士坦丁堡统治和教会的强烈愤怒和离心倾向,成为后来被崛起于 7 世纪的伊斯兰教迅速征服的重要根源。

作为第五、六次公会议的完成,692 年查士丁尼二世(685—695,704

—711 在位),又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五六会议”,与会者全是东方教会的主教。会议确认君士坦丁堡与罗马主教区享有同等特权,规定了几条与西方惯例相抵触的新法规,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此后,东西两派继续相互争雄,终于导致最终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