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哲学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世纪宗教与哲学关系的不同,导致了近、现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重大差异。
在西欧,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以前许久,就已经有发达的古希腊和罗马哲学。从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哲人们惊异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便沉迷于探讨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研究。当基督教成为全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后,这种思维的习惯倾向并未根本变化,追寻自然本原的形而上学冲动转化成了研究上帝存在的热情,用自身本有的哲学来论证外来的宗教。而形上、形下界线分明的思维定势,演绎成了探讨一般与特殊,名词与实物孰真孰假的争论。欧洲中世纪有发达的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议,以一种曲折的形式,使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希伯莱文化传统得到了结合,造成了欧洲哲学形而上学领域发达的特点。
在中东,伊斯兰教几乎是创生在“蛮荒”的土地上,穆罕默德不仅吸收了其它宗教的信仰和仪式,而且也吸收了那些包含在宗教形式里的,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所以伊斯兰教可以说占满了穆斯林社会生活的一切空间,从婚丧嫁娶到财产继承,从经堂教育到日常起居,从诉讼程序到罪犯惩罚,⋯⋯伊斯兰教义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尽管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扩张,穆斯林帝国的范围远达南欧,一批阿拉伯思想家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优秀遗产,并曾对欧洲经院哲学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在伊斯兰教内部却从未产生过具有较大影响的宗教哲学流派。在整个中世纪,信仰淹没了理性,未能产生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老的儒家哲学一直是宗法等级社会最好的思想武器,然而儒家思想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长于伦理而拙于思辩,宇宙生成论不完整。佛、道二教恰恰是在这个领域里发挥了填补空缺的作用,所以说中国是用外来的宗教弥补自身的哲学。平心而论,佛教的理论体系缜密严整,非儒家所可比拟。但儒学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所以三教冲突,三教融合的结果不是佛化儒学,而是儒化佛教。中国人用自己固有的天人合一、本末一致、体用无间的思维定势重新整理了佛教,五位百法、四分、三性的分析哲学被淡化、忽略了,而佛性问题则被凸显了出来,讲究“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的中国化佛教——禅宗成了佛门正统。印度的佛教哲学被中国人充分消化了,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下不分,注重实用理性, 人生哲学发达是中国哲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