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伊斯兰教产生于 7 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该岛自古以来就据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沟通欧亚非三洲商品贸易的水陆交通要道。伊斯兰教的诞生地麦加和麦地那即为商道必经之地,也是驼运商路的中间站。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各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南部自然条件适宜,又地处交通要冲,自古即为转运贸易中心,向有“阿拉伯福地”的美称,很早就曾建立过萨巴王国、米奈王国、盖特班王国、哈达拉毛王国、希木叶尔王国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王国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就已逐渐衰落,不复存在。北部在南阿拉伯人建立的商站基础上逐渐形成队商城市,并相继建立起奈伯特王国、巴尔米拉王国、加萨尼王国、莱赫米王国、肯德王国等,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也都已沦为邻近的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藩属。产生伊斯兰教的半岛中部地区, 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进程较之南部和北部要落后得多,在历史上从未建立过自己的统一国家,这里的贝杜因人一直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生活为主。自公元 4 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商道变化的影响,阿拉伯社会普遍处于经济衰退时期。过去在半岛大部分地区曾建立的许多城镇和商站逐渐消失,而贝杜因人则不断地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游牧生活普遍取代了商业和农业。当时除作为中转商站的较开化地区和绿州地区中的城镇居民从事转运贸易和农业,过着定居生活以外,大部分居民都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骆驼是最有用的牲畜和工具,有“沙漠之舟”的称号。社会以氏族组织为基础,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又组成一个部落。部落成员间保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部落首领(谢赫) 由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维护部落团结。世代因袭的习惯(逊奈)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至高无上。部落之间经常为了争夺水源、牧源和商道而发生战争和残杀,血亲复仇成为一种风习。到公元 6—7 世纪时,阿拉伯社会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正处于连绵不断的部落战争时期。在大小 1700 多次战争中,最著名的有

白苏斯战争、达希斯战争、加卜拉战争和菲贾尔战争,据说 14 岁的穆罕默德就参加过菲贾尔战争。这些战争长达数十年,极大地削弱了血缘关系,加速了氏族制的解体,推动了地域性部落联盟的发展,并孕育着对超部落权威的需要。因此,伊斯兰教产生前的这一时期也正是一个氏族制处于解体中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在伴随社会内部危机重重的同时,阿拉伯人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阿拉伯半岛因地处战略位置,一直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为争夺控制阿拉伯商道,断断续续进行了数百年战争。525 年阿比西尼亚在拜占庭怂恿和支持下派兵侵占南部也门,统治了半个世纪。因外族入侵,连年内乱,再加上山洪爆发,水利设施崩溃,致使农业凋零,商旅不前,许多部落北迁,繁荣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570 年阿比西尼亚驻也门总督阿布拉哈企图北上进犯麦加,中途遭瘟疫而退军, 再次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 年波斯人出兵赶走了阿比西尼亚人,在

也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另辟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东西商道,使红海商道萧条,导致南阿拉伯人的商业城市和人民生活更加陷入危机,至此南部已在外族统治下分崩离析。而北部的几个阿拉伯王国也在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的长期侵略下,先后沦为他们的附庸。实现民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抵抗外敌入侵,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和阿拉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