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学的建立和发展

圣训学的建立和圣训集的编纂为古兰学即经注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早年就有对古兰经的注释,但只是一种传闻性的注释,即通过口耳代代相传的知识。随着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出现了以《圣经》的故事传说和教义信仰来注释《古兰经》的“基督教式或犹太教式的注释”, 同时也有依据圣训对《古兰经》的注释,后者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因此, 在经注过程中审定圣训显得十分必要和突出,同时经注也需要与圣训集和圣训审定相吻合,这样,经注学仅仅做为圣训学中并未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

随着阿拉伯语法学、词法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经注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圣训的汇集、辨伪及权威圣训集的出现,反过来也为经注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大约 9 世纪下半叶至 10 世纪上半叶,经注开始独立于圣训,按照经文本身的章节顺序进行系统的注释,这便是经注学的真正开端。经注学的任务主要是分析经文的含义,研考经文下移的原因、地点、时代背景以及停经的原因,制定替代停经的经文以及注释经文的语法规则、修辞格式和伦理标准等。在此,出现了一批经注学家和经注本,其中,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注学家塔百里(838—923)首次以圣训史料注释经文,其《古兰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范本加以效仿。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意见的或理性的注释,内学的或神秘主义的注释。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经注本,除了塔百里的之外,大多是 11 世纪以后的注释本,如阿布·凯希姆·札马赫沙里(1074—约 1143)、法赫尔丁·拉齐·侯赛因(1149—1209)等人的注释本。

古兰学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诵经学。早年,《古兰经》的诵读法由于阿拉伯字母缺少母音字母和标音符号、阿拉伯语尚未确定读音规则,

《古兰经》没有统一的诵读法,流传的只有传统的口传背记的诵读法。到阿巴斯王朝前后已出现许多大诵经家,最为著名的是7 位教长:伊本·卡希尔(667—737)、阿希姆(?—744)、阿布·欧麦尔(?—770)、哈姆扎(?—772)、纳菲(?—785)、基沙伊(?—804)、伊本·艾米尔(?—762)。为了使已有的诵读法与阿拉伯语法相一致,在语法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诵经学,其任务是对流行的诵读法做出理论解释。具体内容是研究《古兰经》字词的拼写特色,诵经时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经文的分段、标点、阿拉伯文的一段读音规则等。 933 年伊本·木格莱(886—940)和伊本·伊萨在博学的伊本·穆查希德(?—936)的帮助下,最后确定了《古兰经》文本的写法,上述 7 位诵经家的 7 种诵读

法也最终得到官方立法的认可,被接受为正式读法,各地经过一个过程也逐渐接受了官方的规定。

《古兰经》文本的书写法和诵读法确定的意义不仅在于诵经本身的统一性,而且也对经注学家、教法学家、圣训学家和语言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