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天主教大分裂

1377 年教廷由阿维农迁回罗马后,由于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占多数,因此并未摆脱法王控制。1378 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法国人把持的枢机主教团希望迁回阿维农,但在罗马贵族和民众的压力下,选举了意大利人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1378—1389 在位)。乌尔班六世决心清除法国势力的政策,招致法国枢机主教团的不满。4 个月后法国枢机主教团另选日内瓦的克雷门七世(1378—1394 在位)为教皇,宣布上次选举无效。克雷门七世及其枢机主教团又迁往阿维农,而乌尔班六世拒不退位,重在罗马组织教廷。从此在西部天主教史上开始了双皇对峙的大分裂局面。

罗马教廷和阿维农教廷互相攻击,互相开除教籍,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赋税。双方教廷努力争取各国的支持,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也根据各自的政治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拥护某一位教皇。当时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德意志大部、波希米亚、丹麦、瑞典、英格兰、波兰等地支持罗马教廷,法王、西班牙、苏格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等地则支持阿维农教廷。这样,西欧国家也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一切文化部门和人士也分别制造舆论,攻击对方,支持各自拥护的教皇。实际上,当时各国的天主教会都已由各国的君主所控制,罗马教廷和阿维农教廷也都是依靠各国君主而与对方相抗衡。

天主教会的大分裂及其混乱、腐化、搜刮民财等种种恶迹,大大降低了教会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威信,教皇的权势和威望也一落千丈,逐渐被社会所厌恶和嘲笑。随之,各个国家开始撤回各自对教皇的支持,要求结束分裂局面。站在前列的是当时的教师们,尤其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在马尔西奥提出全体教会会议(公会议)权力至上以后,巴黎教会法博士吉思豪森的康拉德撰文劝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 在位)联合其他君主召开公会议。继而巴黎大学学者朗根斯坦的亨利希于 1381 年也撰文进一步加以阐述。召开公会议解决分裂局面,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经过种种努力,1409 年在法国影响下召开了比萨宗教会议,宣布废黜两个教皇,另选亚历山大五世(1409—1410 在位)为统一教皇。但因操之过急, 原来教皇拒不退位,结果形成三皇鼎立的局面,致使天主教会更加分裂和混乱。1414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为结束天主教的分裂局面, 迫使亚历山大五世继承人比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于 11 月 1 日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这是中世纪历次会议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有枢机主教和主教、神学博士和各国君主代表参加。会议宣布,会议的权力直接来自基督,凡会议决议,任何人均应一律服从。会上的各国君主达成协议,废黜三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7 在位)为新教皇。1418 年康斯坦茨会议结束,同时也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大分裂,但从此,教皇的权势一蹶不振。此外,康斯坦茨会议的另一个目标是道德和行政改革,因种种利害冲突,终未取得成功。

1431 至 1449 年又召开了 19 年的“马拉松式”巴塞尔宗教会议,重申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关于普世主教会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宣言,并继续讨论康斯坦茨会议上未获成功的教会改革和道德改革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会议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巴塞尔会议遭到了失败。不过,巴塞尔会议试图实施的大部分改革在法国成为法律,确保法国摆脱了教皇干涉及其沉重的赋税,为法国的进一步强大创造了条件。而这在分裂和虚弱的德国则未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