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东正教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 危难中的拜占庭帝国和东西两派的佛罗伦萨会议

1054 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后,西部逐渐强盛起来,而东部在穆斯林的攻击下则日益衰落。1204 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拉丁王国,迫使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迁往尼西亚,使拜占庭帝国遭到毁灭性打击。1261 年虽重新独立,却已是日近黄昏了。

这期间,拜占庭帝国的中央皇权已十分衰弱,到处都是教会和封建主的割据领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已成了地主剥削的主要

1形式,全国近 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而封建贵族和教会首领更贪婪地加

3

重了剥削,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形势日趋恶化。 1342 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吉洛特大起义。同时在统治集团内部不断发生内讧,因争夺帝位分裂成两大集团,更加严重地削弱了帝国的实力,加速了政治危机。

此时,奥斯曼土耳其人正纵横于东南欧,更深化了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和外部危机。1430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新的攻势,大敌当前,统治集团分裂为三个派别:一是以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八世(1425

—1448 在位)为首的“亲拉丁派”,企图寻求西欧各国君主,特别是罗马教皇的援助,以挽救帝国灭亡的命运。二是反对东西两派教会合并的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的部分显要神职人员形成的反拉丁派,宁肯向奥斯曼土耳其人称臣,也不愿看到罗马教皇的加冕。三是同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经济和政治上有联系,因而不主张反抗的贵族和商人组成的“不抵抗派”。三派内争不休,无力统一对敌,而土耳其人的兵锋步步紧逼,拜占庭帝国已岌岌可危。

在这种形势下,皇帝约翰八世为取得西方援助,一再向罗马教皇请求,表示愿意就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的联合问题进行谈判,这对于罗马教皇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统一东西基督教会,占据教会首席地位的目标,无疑是一大良机。时值西派教会正在召开巴塞尔宗教会议期间,教皇和巴塞尔会议都想趁机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与会的大多数人提议到阿维农去跟希腊人谈判,教皇则建议在意大利城市举行,对此会议发生分歧,几经周折,最终于 1439 年在佛罗伦萨举行了两派的谈判会议,不过,西派教会中的许多主教不服从教皇命令,继续留在巴塞尔召开会议。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牧首约瑟二世率领 700 人的东正教会代表团来到佛罗伦萨,同以教皇尤金四世(1431—1447 在位)为首的 160 人的天主教会代表团进行谈判。经过长期磋商,约翰八世在要求罗马教皇发动西欧各国援救拜占庭的条件下,接受了罗马教廷关于东西两派教会合并的条件,承认罗马教皇在基督教会中的最高地位,同意把东正教会置于罗马教皇统治下,东方教会各宗主教保留原有的职权,希腊人仍保持原有的礼仪。《信经》中长期争议的“和子”句也得到东部皇帝和多数希腊人的承认,只有以弗所大主教马可坚决反对把“和子”句加入《尼西亚信经》中。君士坦丁堡教会代表奉皇帝之命,几乎在所有争议的问题上都作了让步。可是,消息传到拜占庭帝国教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不满,将之斥为投降行为。结果,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许多东正教会的主教只好宣布不再参加会议,而西方教会那些不服从尤金四世命令,继续留在巴塞尔举行会议的多数派主教们,则宣布废黜教皇尤金四世,另立菲立克斯五世为教皇。佛罗伦萨会议终于遭到失败,东西两派实现统一的希望成为泡影,拜占庭帝国渴望的西方援助也最终落空。1453 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军队终于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也定都于此,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终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