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道的危机和内丹道的兴起
隋唐之时的帝王推崇道教,意在个人长生,统治者为此不惜耗资巨万。加之前代的积累,外丹道在隋唐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外丹道的基本理论是“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妙”。他们认为:上仙所服之丹,乃天火所造,人可以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自然成丹过程而炼就金丹。炉鼎如小宇宙,鼎三足应三才,上下二合应二仪,足高四寸应四时, 碳分二十四斤应二十四季,水火相交以象阴阳交感,故可以仿造金丹。炼丹所用药物主要有黄金、白银、水银、雄黄、雌黄、硫磺、黑铅、硝石等,让它们在丹炉中相生相克,并加以一定的火候,以期生成金丹。由于用药的多少、比例以及火候不同,外丹道又分化成了金砂、铅汞、硫汞三派。然而,道士们炼丹的原理是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抽象推论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生理实验基础,因此尽管道士们说得头头是道, 但历代服丹者多是中毒身亡。此时道士们往往是用“尸解”作遁词来塘塞,可这毕竟不是“肉体飞升”。有唐一代崇道最盛,帝王、重臣中毒身亡者也最多,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都因服食了道士进贡的金丹而死,残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冷静思考,怀疑和否定外丹的思潮遍布朝野,教外之士纷起抨击,外丹道遇到了严重的危机。
外丹道的屡屡失败,迫使道教内部的有识之士另辟蹊径。道教求“长生久视”,除了炼丹外,自古还存在着导引、行气、胎息等道术,到隋唐时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为外丹向内丹的转化准备了条件。一般道教史著作都把隋代道士苏元朗看作内丹道的实际开拓者。据《罗浮山志》载:其弟子论服灵芝得仙,元朗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于是他借外丹术语说明内丹,“身为炉鼎,心为黄室,津为华池”,天铅、婴儿喻“身中坎”,砂汞、姹女喻“身中离”,黄婆喻“身中意”,以修炼自身之精神谓之“还丹”。总之,他用外丹的术语对传统的气功修炼方法作了新的解释,开内丹之先河。
唐末及五代,内丹道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道士们多将其成果托于钟离权和吕洞宾。在道教神仙谱中,钟离权是汉朝人,故又称汉钟离,以明其长寿。可今人考据他是五代后汉人,吕洞宾是其弟子,号华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这两人都是“八仙”中的仙人, 事迹不可详考了,著作也多仅存篇名。洞宾弟子中施肩吾作《钟吕传道集》流传了下来,基本反映了五代时期的内丹道的主要成果。《传道集》认为:“天道以乾为体”,故能长久坚固。人若效法天道,便要使肾水与心火相交,心为离,名曰阳龙,肾为坎,名曰阴虎,心肾交泰,即为龙虎交媾,便出黄芽,即金丹大药。“保送黄庭”为采药,且配合以水火,而养胎仙。至胎圆神足,则可成为神仙。钟、吕的思想,为日后内丹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