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坎坷多艰、江河日下的英国经济
维多利亚女王 1837—1901 年临朝的六十四年是大英殖民帝国经济的极盛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经济还是活跃的、有起色的,这时市场机制的运行还算比较灵便,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还算大体上能够正常运行。
凯恩斯生于 1883 年 6 月,终于 1946 年 4 月。从他的出生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 年应召到战时财政部工作,这 32 年约占他一生的一半岁月。这是凯恩斯的前半生,包括他的童年时代、在剑桥受教育的青年时代、以及 1908—1915 年在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的他的学术生涯早年时代,这些都是在这个“黄金时代”度过的。尽管这时英国已届“黄金时代” 的尾声,它的处境已经内外交困,各种矛盾正在酝酿和发展,但大体上说, 大英帝国仍然算得国势昌盛,经济繁荣;英国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英国经济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凯恩斯终生拥护资本主义制度,并且相信只要有“正确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都可以得到改善。他的这种基本态度同其前半生的上述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英帝国由强盛趋向衰败的转折点:受战争的沉重打击,英国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海外许多传统市场被美、日等国夺走,航运和国际贸易受到重大削弱。英国是这次战争的胜利者,又是这次战争的失败者。它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帝国。从此,帝国瓦解初露端倪,再也不能按照以往的那种传统办法继续统治下去了。英国在前一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所积存的各种矛盾,到大战胜利结束之际,都通通暴露出来,并且日益尖锐。
英国战后及整个二十年代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主要有三:一、巴黎和约与战债;二、通货紧缩政策;三、恢复金本位制。这三个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后两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密切。凯恩斯认为,它们的严重后果集中表现为英国整个二十年代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现举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13—1929 年加工工业生产指数如下表,作为考察当时英国经济状况的具体材料:
1913—1929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工业生产指数
国 别 |
1913 年 |
1929 年 |
---|---|---|
美 国 |
100 |
l80.0 |
英 国 |
100 |
100.3 |
法 国 |
100 |
142.7 |
意 大 利 |
100 |
181.0 |
日 本 |
100 |
324.0 |
德 国 |
l00 |
117.3 |
资料来源:《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日内瓦 1946 年版,第 134 页。
从上表数字可以看出,英国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同其他国家相对照,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二十年代的美、日、法、意等国的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增长,而英国在整个二十年代却是停滞不前的;到 1929 年,英国的工
业生产才勉强达到 1913 年的水平,这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中确实是空前严重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统治阶级普遍具有满足于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 即使在战后经济困难的年代里,英国正统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对 1914 年以前兴盛优势的留恋。他们认为,战前有着经济发展的常态和均衡。为了重新回到那种“幸福世界”,原来的经济体制和政策都应该恢复。在这种恋旧情调的支配下,英国各届政府在战后和二十年代主要采取如下几项重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一)坚持健全财政原则(财政部观点):平衡预算,紧缩政府开支,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厉行通货紧缩政策。英国在大战期间,战费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于是国债大大增加,同时货币供应量也有所增加,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是战时经济的必然结果。战争结束后,进行财政与金融的整理,回到平时经济的轨道,这是所有交战国在战后初期必须实行的共同原则,不仅仅是英国如此。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英国战后希求“回到 1914 年”这种怀旧幽灵,强烈地表现为支配着英国战后经济政策的独特格调。其他如美、法、日等国却没有战前“黄金时代”的历史包袱,它们的经济政策, 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信用;特别在经济衰退的年份,不仅不追求预算平衡,而且不惜举债去应付困难。在这种适度扩张政策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二十年代都有相当大的发展。而英国呢,不论在二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还是在随后的长期慢性萧条期间, 都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始终贯彻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
历届政府推行这种紧缩政策,在于希图借此来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健全的环境,使其便于充分自动调节,回复到 1914 年以前的经济繁荣局面。但是, 结果却适得其反,使英国经济长期陷于慢性萧条的困窘境地。凯恩斯则坚决反对这种通货紧缩政策,围绕着“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种关键性的重要经济政策问题,在整个二十年代、以至三十年代前半期,长期地、经常地、越来越强烈而深入地,同传统经济学教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他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认为两者都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波动(上升或下降),引起财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阶级得益,另一些阶级受损;他认为,通货膨胀有欠公平,而通货紧缩则必然会造成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危害很大;权衡利害得失,在两者中宁取前者(假若比较温和的话),而反对后者。
(二)恢复金本位制,而且回到战前平价。第一次大战期间,交战国家乃至中立国家暂时脱离了金本位制。英国停止了银行券的兑现,实际上等于结束了传统的金本位制。
英国战时和战后初期通货膨胀是严重的,物价普遍上涨。战后英国朝野人士怀恋战前物价水平的稳定,寄希望于恢复金本位制,控制通货数量的增大,遏制通货膨胀,此其一。英国战后输出贸易处境困难。大战期间许多传统的国际市场被别国夺去了;同时,英国出口商品因价格昂贵,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能力低落,战后输出总值只及战前的三分之二。而英国出口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素占很大比重,输出锐减使英国战后国民经济遭到很大困难。英国统治阶级希望恢复金本位制,能够提供一个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F 消除或减轻英国国际贸易大量逆差的失调病态,此其二。战后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大为降低,英镑的国际信誉大受损害;世界黄金储备的 40%被美国掌握,纽约一跃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政府决定恢复金本位制,寄希望于提高英镑汇率,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从而达到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目标,此其三。
英国《麦克米伦报告书》指出:恢复黄金的昔日地位,作为国际的标准价值,是战后六、七年来通货政策的正常目标。经过战后几年的筹划和酝酿, 终于 1925 年 4 月由当时财政大臣温·丘吉尔决定:恢复金本位制,并且回复
到战前的金平价,即提高英镑外汇价格的 10% 。这一重大措施的后果,完全事与愿违,使英国输出商品价格昂贵,进口商品价格低廉,从而使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变本加厉。
凯恩斯对恢复金本位制一向坚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使英镑汇率回到战前金平价。他早就指出,这种措施会使输出更加困难,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更趋恶化。这种论断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但是,他这种预言后来却得到证实,英国不得不于 1931 年 9 月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
(三)工人运动高涨。战争使国内阶级矛盾大大地尖锐化。
强行降低工资激起了空前的全国总罢工。战后英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鼓舞。当英国及其他各国资产阶级联合进攻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时,英国工人阶级坚决反对干涉苏俄,成立了“不许干涉俄国”全英委员会及地方委员会,进行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1920 年英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使工人失业率达到 10%以 上,问题十分严重。资产阶级谋求复苏工业,解决失业问题。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
为,失业是工资过高造成的;只要工人肯降低工资,资本家就能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从而增雇工人。英国统治阶级早就着眼子通过降低工资来改善对外贸易的不利困境。经过几年策划,1926 年 4 月底煤旷业主宣布降低工资, 延长工时,并以大批解雇来威胁工人。英国工人阶级于 5 月 4 日开始全国性总罢工,除矿工而外,铁路、运输、机械、建筑、印刷业、电力等行业的工人都参加了罢工,全国交通断绝,整个国民经济瘫痪。这次总罢工历时 9 天, 但煤矿工人罢工则持续了大约半年。它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巨大力量。
凯恩斯反对用强行降低工资的办法谋求输出贸易的好转,他早就预言并警告过:强行降低工资势将引起劳资纠纷。他的论断没有受到重视和采纳。结果,在英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总罢工爆发了。目睹当时整个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的那种危殆局势,他从维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对政府当局及传统工资理论进行了指责。
《货币论》这部专著就是凯恩斯以英国这种长期慢性萧条、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半期的危困局势为时代背景所提出来的病情诊断和治疗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