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述说法的总结
在这一阶段,我如果设法牺牲一些精确性,把以上几章的说法作出一个大致的总结,对于读者说来也许是有帮助的。
任何时期中的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都是由两种物资构成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消费物资的物价水准,另一部分是增加资本贮备量的物资的物价水准。
在平衡状态下,这两种物价水准都是由生产的货币成本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因素的货币效能报酬率决定的。
消费物资的物价水准实际上和生产成本是否相等,要取决于社会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是否等于社会产品采取这种消费品形式的那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换句话说,这一点要取决于收入在储蓄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分配是否等于产品生产成本在增加资本的物资的成本与消费品的成本之间的分配。如果前一种比例大于后一种,那么消费品的生产者就会获利。前一种比例小于后一种时,消费品的生产者就会遭受损失。
这样说来,消费品物价水准(即货币购买力的倒数)究竟是超过还是不足其生产成本数,要取决于储蓄量究竟是不足还是超过新投资的生产成本(即加入资本贮备量的物资的成本)。当储蓄量超过投资成本时,消费品的生产者就会遭受损失。投资成本超过储蓄量时,他们就会获利。
新投资的物价水准又将怎样呢?换句话说,加入资本贮备量的物资的物价水准又将怎样呢?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答复,读者可暂时搁在一边,在后面几章中就可以看到。要紧的是必须理解,我在第十章中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叙述,不过是打算对这一问题作一下初步讨论而已。大致说来,这一点取决于这些投资在未来的某个日期所能提供的产品的预期物价水准,以及为了获得这些效用的现存资本价值而按之打折扣的利息率。因此,投资品生产者究竟是获利还是受损要取决于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以及现行利息率究竟是对他们变得有利还是不利,而不决定于消费品生产者究竟是获利还是蒙受损失。
然而我们所说的两类物价水准的动态是互相连系而又存在差距的,而且一般说来,两者的方向也相同。因为如果投资品生产者获得利润,他们就会产生设法增加产量的趋势,也就是有增加投资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则又除非
是储蓄刚好按同一比例增长,不然就会使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这一关系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消费品的生产者获得利润,投资品的生产者则蒙受损失,那么产品就有从后一类型改为前一类型的趋势。除非储蓄刚好按同一比例减少,否则,这种情形就会降低消费品的物价水准,并消灭这方面生产者的利润。因此,这两类物价水准虽然并非不可能沿相反的方向变化,但预计它们沿相同方向变化的看法却更加自然。
首先,我们不妨依据因果系列往前推演,然后再往后推演。为了叙述简单起见,我们限于讨论两类物价水准只朝同一方向变化的情形。
如果全体生产者都获得利润,个别生产者就会设法增加产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要办到这一点,他们可以按旧有报酬率或用更高的报酬增加投入的生产因素。在第六篇中我们将看到,这两种情形中任何一种都会使总投资成本增加;所以生产者想这样努力获得更多的利润时,至少在最初会加重利润与物价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一般说来,利润的存在会引起就业率与生产因素报酬率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形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
其次,让我们沿着因果系列往回推演。为了使生产者能够而且愿意以更高的生产成本生产,并增加他们的非消费产品,他们就必须能支配适量的货币和资本资财。为了使他们能够而且愿意支配这种资财,那么支配这种资财所需付出的利息率就不能高到让他们却步不前的程度。他们要借多少银行信贷以便支配足量的货币,就要取决于公众究竟在怎样处理他们的储蓄,也就是要取决于储蓄存款与证券的相对吸引力如何。但不论公众怎样处理法,也不论生产者在产品中增加非消费品部分的动机强弱如何,银行体系总是作为一个平衡因素而起作用的;它通过物价与信用量的控制,就必然能控制用在产品方面的总支出量。
因此,因果系列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银行体系的行动,第二个环节是投资的成本(就货币购买力而言)和投资的价值(就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而言)。第三个环节是利润或损失的出现,第四个环节则是企业家为生产因素提供的报酬率。银行体系变化银行信用的价格与数量时就可以控制投资的价值;而生产者的盈利与亏损则要取决于相对储蓄量的投资价值;为生产因素提供的报酬率则趋向于随着企业家的利润与损失而上涨或下落。社会产品的物价水准是生产因素平均效能报酬率与企业家平均利润率的总和。因此,将第一项和最后一项放在一起来看,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随着 银行体系使投资价值超过或不足储蓄的量而在效能报酬率的上下摆动。货币购买力则随着银行体系使投资成本超过或不足储蓄的量而在效能报酬率的上下摆动。
这并不是说,银行体系是这一状况中的唯一因素,最后的结果要由银行体系的政策和其他各种因素联合发生的作用来决定。但由于银行体系是一个按计划行动的自由作用因素,所以便能作为一个平衡因素起作用而控制最后的结果。
如果银行体系以一种方式控制了信用条件,使储蓄等于新投资价值,那么,全部产品的平均物价水准便是稳定的,而且与生产因素的平均报酬率相符合。如果信用条件比这种平衡水准更松,那么物价就会上升,利润就会出现,财富也会由于公众收入的价值降低而比储蓄增长得更快;最后一项的差额将以资本增长量的所有权形式移转到企业家荷包中去。这时,企业家会争相求得生产因素的劳务,后者的报酬率则会增加,直到出现某种情形使实际的信用条件和它们的平衡水准更加接近为止。如果信用条件比平衡水准更
紧,物价就会下跌、损失就会出现,财富增加就会慢于储蓄增加,其程度和损失的程度相等;失业接着就会出现,并且会有一种压力使人减少生产因素的报酬率;直到出现某种情形使实际的信用条件和它们的平衡水准更接近为止。
繁荣与萧条简单他说来就是信用条件在平衡位域间上下摆动的结果的表现。
我们将看到,当比较简单的封闭体系用比较复杂的国际体系代替时,其结果是:国内银行体系由于必须维持对外平衡,将被迫订立一种偏离对内平衡水准的信用条件。因此,对外平衡条件可能在一个时候和对内平衡条件不相容。为了恢复或维持完整的平衡,国内状况中的两种要素就必须能变动—
—不但是信用条件要能变动,而且生产因素的货币效能报酬率也要能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