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价水准与货币量的关系

读者现在可以看出,货币购买力(或消费品物价水准)以及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和货币量以及流通速度的关系决没有旧式数量公式使人认为具有的那种直接性质;这种公式,不论怎样小心防护,都会使人得出这种印象。

如果假定银行习惯与办法没有变,现金存款的需求量便主要决定于收益总额的大小;也就是说,决定于报酬率与产品量的乘积;储蓄存款的需求量便主要决定于公众的空头情绪和证券价格水准联合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 如果货币总量已定,那么报酬率、产量和证券价格水准的组合方式中可能实现的只有使货币总需求量等于已定总量的那些方式。

诚然,这就等于说,在平衡状态下,货币量和消费品以及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之间只有一种唯一的关系,其性质是货币量增加一倍时,物价水平也会增加一倍。所谓处在平衡状态下情形是生产因素已充分利用、公众对于证券既无空头也无多头情绪,以储蓄存款形式保存的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正常”状况,同时储蓄量与新投资的价值和成本都相等。

但这种简单和平易的数量关系只是上述定义下的平衡状况中的现象。如果储蓄量不等于新投资的成本,或是公众对证券的倾向转向空头或多头时(纵使有充分理由也是如此),那么货币量或其流通速度即使没有任何变化,基本的物价水准也会偏离其平衡价值。甚至当现金存款、储蓄存款、流通速度、货币交易量以及产品量都维持不变时,基本物价水准发生变化也是可以想像的。

当然,这种严格平衡的状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的世界中, 任何一项发生变化时,其他各项都可能伴随着发生一些变化。但即使有伴随的变化,货币量、流通速度以及产品量的变化程度,和基本物价水准的变化程度仍不会存在任何确定或可预测的比例关系。诚然,大家都知道,在信用循环变化剧烈的阶段,情形正是这样。

关于盈利与亏损对企业家所保持的营业存款量的影响当然会有各种可能的假定;对于这种存款说来,基本物价水准发生变化时,不可能没有货币因素方面的变化。上面所说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唯有在企业家对营业存款保持量的决定完全只受生产成本影响时才能成立。这一理想可能性,言明只是一种极端情形,为的是强调指出我们这一说法的中心内容。

比方说,企业家在决定盈利或亏损对他们的银行存款应发生什么影响时,如果把他们的意外利润或损失完全当成正规的个人收入处理,那么由于基本方程式第二项的增大而造成的物价水准上涨所需的货币增量(或其他货币因素的等值变化)就会象第一项的增大造成的上涨所需要的增量一样多。但实际情形不大可能是这样。事实上利润的收受或支出如果使余额发生任何重大变化时,它所牵涉的余额的持有将比所得的收入与支出按同一程度增加时所牵涉的少,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此外,最后接受利润的人(即持有证券的个人)虽然可能不管利润并不属于真正收入存款这一事实而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当成收入看待,但现在大部分的工商业却是以股份公司的方式组织的(甚至在合伙经营的时代情形大部分也可能是这样),意外利润并不象大多数收入一样按星期、按月或按季度分人个人账上,其分配时期要长得多,公司获得后和分配前的时间间隔要大

得多。不但是一般至少要过半年的时间,而且大部分额外利润往往或一般都拨作公积金,或以某种方式使持有股票的个人无法获得。比如美国的情形就特别是这样。同时,利润更可能用来支付银行贷款,而不大可能以流通现金方式加以保持;而且营业存款的量,正如我们开初所假定的那样,基本上是由企业生产成本决定的。

还有另一桩事情可以顺便提及一下。在下面几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基本方程式第二项所引起的物价水准变化会造成一些趋势,使第一项在往后增加。当这些趋势发展时,物价水准的相继上涨就会比完全由于第二项增大而造成的上涨需要更多的现金差额量来维持。因为基本方程式中第一项造成的物价水准变化所牵涉的货币因素变化比第二项造成的相等变化所牵涉的货币因素变化大;同时,变化一般都是由第二项开始,然后扩展到第一项; 这两种情形就部分他说明了为什么某些类型的物价变化在发展时往往会自行消灭,并且会造成方向相反的反应。

在 I=I’=S 的平衡情形下,我们可以用一般货币因素表示我们的结论如下:

设 M1 是收入存款总量,V1 是这种存款的流通速度,那就可以得出 E=M1V1;因为 V1 根据定义说来(参看本书第 40 页),是一个社会在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收入(E)与收入存款量 M1 的比数。

当 I=I’=S 时,我们因此就可以将方程式改写如下:

II = P M1V1

O

如果要把 P 和货币总量 M 连系起来,便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设 M1、M2 和 M3 分别是收入存款、营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总数,M 是总存款数,则 M

=M1+M2+M3。因此:

P = V1(M − M2 − M 3) .

O

设 w 是活期存款与全部存款的比例,V 是活斯存款的平均流通速度,V1 和 V2 则分别是收入存款与营业存款的流通速度。所以:

M1 + M2

= wM,

`M1V1 + M2 V2 = w × M × V;

因此 M1

= M w(V2 − V) ,

V2 − V1

同时,

M1V1

= M wVl (V2 − V) ,

V2 − V1

故得

P = M × wV1 (V2 − V)

O V2 − V1

P × O = M1V1

这一方程式显然和欧文、费雪教授的下一众所熟知的方程式有亲缘关系:

P×T=M×V。

但 0 所代表的是本期产品,而 T 则不是产品量而是交易量,w1,V1 代表收入

存款以及其流通速度,至于 M,V 则是现金及其流通速度。①

① 费雪型的数量方程式将在第十四章中作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