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投资品的物价水准
当一个人决定把一定比例的货币收入储蓄起来时,他便是在目前消费和财富所有权之间作出选择。当他决定选择消费时,就必需购买货物,因为货币是无法消费的。但当他决定选择储蓄时,就还要作出另一决定。因为他保有财富时可以用货币的形式(或货币的流动等值形式)加以贮存;也可以用其他的贷款或真实资本的形式加以贮存。后一种决策说成是“贮备”与“投资”之间的选择也不为失当;换句话说,这就是“银行存款”与“证券”之间的选择。①
里的油经常倒不完,面经常吃不完。——译注
② 据希腊神话传说,亚拉比亚王达内乌斯与其兄弟不睦,携其 50 女逃,为其兄之 50 子追及;乃佯与媾和,
以 50 女嫁之,暗命其女杀害其夫。后有一女不从命,被罚入地狱,永远将水倾入一破水槽中,始终无法使水增多。——译注
① 如果生产投资品的企业家把一部分利润用于消费,这就必然意味着生产流动消费品的企业家将得到一笔额外的利润,可以用来购买投资品,所以最后的结果就等于是生产投资品的企业家用这些利润来购买投资品一样。
① 把现有的非专门名词用于严格的专门意义时,怎样才是最方便的利用法,现 在还很难决定。不幸的是, 我已经不得不把“贮积”与“投资”这两个名词以不同于上述 意义的方式运用。因为我在 107 至 108 页上已经为“贮备品”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最 后流动品的贮量。在 106 页上则对“投资”下定义说它不是指
两种决定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存在。那就是,关于贮量的决定,完全只与本期活动有关。关于新投资量的决定也是这样。但持有银行存款或持有证券的决定却不但和个人财富的本期增量有关,而且和他们的现有资本总量有关。诚然,由于本期增量在现存财富总量中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所以在这一问题中不过是一个次要的因素。
当一个人比以往更愿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而不愿以其他形式持有财富时, 这并不等于说他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储蓄存款的方式持有。而只是说不论由于什么原因,在其他证券的现行价格下,他目前总是比以前更倾向于采用储蓄存款。但他不喜欢其他证券并不是绝对的,要看他对储蓄存款与其他证券的未来报酬的预测如何而定。这一点显然受后者价格的影响,同时也受前者所提供的利率的影响。因此,其他证券的价格水准如果跌落得多时,他就会被吸引过来购买这些证券。如果银行体系的活动和公众活动的方向相反, 遇到公众选取储蓄存款的方式时,就购入他们不大急子要持有的证券以证券为基础增设公众更加急于持有的储蓄存款,那么投资的价格水准就完全无需跌落。因此,储蓄存款与证券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各自发生变化时,就必须使证券跌价或增加储蓄存款的供应量,或者兼采两法来加以应付。这样说来, 证券价格水准跌落时,就说明公众的“空头”状态没有充分地被银行体系所设立的储蓄存款所抵消,或者是公众的“多头”状态已经被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的紧缩抵消而有余。所谓“空头”是一个方便的名词,在这里是预先使用了以下几章的用法。它所指的是选取储蓄存款而不选取其他财富形式的趋势增加,运用银行借款购存证券的倾向减少。
因此,实际投资价格水准便是公众情绪和银行体系的活动联合造成的结果。这并不等于说,投资价格水准和增设的储蓄存款量之间有任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其他证券的价格由于设立一定量的储蓄存款而上涨到不设立时的水准以上的情况,取决于公众在其他证券的不同价格水准下对储蓄存款的需求曲线的变化趋向。①
在第十五章中我们就会看到,还有一种情形是,公众中各派人物发展成“两种意见”,一种比以前更倾向于银行存款,另一种则更倾向于购买证券。这时,结果要取决于银行体系是否愿意作为两派之间的中间人,不根据证券的下跌设立存款,而只是根据短期流动垫支吸收存款。
如果不忘记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是复平衡的情形,其中每一种要素都多少对其他要素有影响,同时如果不事先过多地讨论第十五章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问题总述如下:
全部投资的价格水准是公众持有的储蓄存款等于银行体系愿意和能够吸收的储蓄存款量①时的价格水准。因之,新投资的价格水准便也是这样。
从另一方面说来,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见到的,消费品相对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水准完全取决于以下两种决定所造成的结果:(一)公众把多大比例的收入归入储蓄的决定,和(二)企业家把多大比例的生产力用于投资品产品的决定。只是这两种决定都可能部分地受到投资品价格水准的影响,后者尤
一般公众购买证券的行 为,而是指企业家增加社会资本的行为。因此,往下我将运用第二套名词。
① 银行体系为储蓄存款所提供的利息率,当然也会作为影响两音相对吸引力的因素而在这里面起作用。
① 还有一种复平衡情形由于对论题的本质没有影响,所以现在就略而不谈。那就是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互相移转的可能性所造成的情形,这问题将在下面讨论到。
其如此。
因此就可以推论出,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准和总利润量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全部的作用:(一)储蓄率,(二)新投资的成本,(三)公众的“空头” 状态,(四)储蓄存款量。如果高兴的话,也可以说是决定于两种因素:(一)储蓄超过投资成本的量,(二)公众的“空头”状况未能由银行体系所创造的存款得到满足的过剩量。
因此,如果知道新投资率和生产成本之后,消费品的价格水准便完全是由公众“储蓄”的倾向决定的。如果知道银行所设立的储蓄存款量,投资品
(不论新旧)的价格水准便完全是由公众“贮备”货币的倾向②决定的。
我希望我已经把具有财富和赚得收入的公众经常要作出的两种决定区别清楚了。但不论我们分辨得怎样清楚,这两种决定的原因与结果由于彼此互相影响,情形至为繁复还是很难分开。因为储蓄量与投资量有一部分要取决于投资品相对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水准。随之,这两种量之间的差额便也要取决于这种价格水准。同时,公众对于储蓄存款以及其他证券的态度可能部分地受消费品相对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水准的预期的影响。尤其是当公众对储蓄存款以外的其他证券的倾向有所改变而又没有被银行体系的活动所补偿时,就可能成为一个极强大的因素,影响相对于储蓄的投资率,因而便是扰动货币购买力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些因素虽然交互影响,过量储蓄因素和过量空头因素①(也许可以这样称呼)在一种意义下说来仍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任何程度下(不论是正是负)的一种因素在适当的附带条件中仍可以和任何程度下(不论是正是负)的另一种因素同时存在。
在没有结束这一节之前,最好是把前面所说的一个结论进一步解释一下。这结论说,消费品的价格由于储蓄超过投资而跌落时,如果不伴随出现公众空头与多头的变化或储蓄存款量的变化,或是这两种因素有互相抵消的变化时,那么这种价格跌落本身并无需新投资品价格有任何相反的变化就能出现。由于我相信有些读者难于接受这一结论,所以就要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一点是从一个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根据前述假定来讲,进
入市场、由本期储蓄中支款购买的投资品(不论新旧)的全部价值,永远刚好等于这种储蓄的量,和新投资品的本期产量无关。因为新投资品的价值如果少于本期储蓄量的话,企业家整个说来就会蒙受刚好等于这一差额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示从本期产品的销售中所得现金没有达到预期量,这是必须以资金补足的。预期现金收入没有得到时,必须以某种方式补足。企业家只能以减少本身的银行存款或出售本身的其他资本资产的方式予以补足。象这样被放出的银行存款和象这样出售的证券,可由本期储蓄超过新投资价值的部分吸收,而且量也刚好彼此相等。
在更普遍的情形下,当公众对于证券或储蓄存款量的看法改变时,如果企业家采取放出银行存款的方法的程度加上银行体系所提供的储蓄存款增量刚好抵消了公众将其资财运用于银行存款的欲望的增长,那么证券的价格就没有理由发生任何变化。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证券的价格就会趋于上涨;如果后者超过前者,证券的价格就会趋于跌落。
② 在这里把这名词像这样用一次,指的是公众在不同的证券价格水准下,选取储蓄存款和其他证券的尺度。
① 即公众的主头未被银行体系所增设的信用所抵消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