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平衡的条件一、零利润的条件

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由于利润(Q)是本期产品价值与其生产成本E 的差额,故得:

Q=I-S;

所以企业家是获利还是亏损,就要看本期投资的货币价值大于还是小于本期储蓄而定。

因此就可推论出:利润=产品价值一生产成本=投资价值- 储蓄;利润不但是生产成本与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数字,而且也是储蓄与净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数字(两项全都以货币计算)。

这些利润(不论正负)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在本书 116 页上我们称之为 Q1 和 Q2。Q1(=I’-S)是消费品产品的利润,Q2(=I-I’)是投资品产品的利润。

平衡状态要求 Q1、Q2 与 Q 都是零。Q1 与 Q2 之中只要有一项不是零,就

有一类企业家会受到刺激增加产量。如果总利润 Q 不是零,企业家就会尽可能改变他们在给定报酬率下为生产因素所提供的总投入量,至于这种改变是增加还是减少,就要看这种利润是正利润还是负利润而定。于是 W1 便在不平衡状态中,尸因之也就在不平衡状态中。这种情形当利润(不论是 Q1 还是 Q2) 没有恢复为零时就将继续存在。

因此,货币购买力的平衡条件要求银行体系必须调节其放款率,使投资的价值等于储蓄。不然的话,企业家在正利润或负利润的影响下,就会提高或降低(视情形而定)他们为生产因素所提供的平均报酬率 w1,而且可供他们支配的银行贷款的数量多寡也会促使他们这样做。但平衡条件也要求新投资的成本等于储蓄,否则消费品的生产者便会在盈利或损失的影响下力图改变其生产规模。

因此,在乎衡状况下,本期投资的价值和成本都必须等于本期储蓄量, 利润必须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购买力和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准就会全都等于生产因素的货币效能报酬率(即 P=I=w1)。

读者可以看到,零利润的条件就意味着总利润等于零。因为整个物价水准的稳定性和某些企业家或某一类企业家的利润是正利润或负利润的情况是完全可以相容的。正如同它和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或跌落可以相容一样。

因此,货币购买力的长期表现或平衡数便等于生产因素的货币效能报酬率。而实际购买力则根据本期投资的成本少于还是多于储蓄而在这一平衡水准上下摆动。

本书有一个主要目的是说明,我们在这儿对于物价水准变动的实际方式找到了一个线索,不论这种变动属于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准的上下摆动,还是属于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都同样有效。

在符号货币制度下,一般说来,银行体系可以通过贷款的规模和条件决定实业界的投资率。同时,社会各成员对于货币收入有多少应用于消费,多少应当用来储蓄的决策的总结果,则决定着储蓄率。因此,假定效能报酬率不自动涨落时,那么,由于银行体系让投资率超过或低于储蓄率,物价水准

就会上涨或下跌。但如果企业家与生产因素之间盛行的契约是按劳动报酬率w 订定的,而不是按效能报酬 w1 订定的(现存的契约一般也许在两者之间),

那么趋于涨落的便是 1 × P ,这儿的 e 正和前面一样,是效能系数。

e

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这种差额便在利润率上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状态。因此,下一阶段的讨论(在第四部中提出)便将进一步说明,除非银行体系采取步骤予以遏止,这种利润的不平衡将怎样影响基本方程式的第一项,最后使货币效能报酬率(或劳作报酬率)趋于上涨或下落(视具体情形而定), 一直达某一点,使银行体系可以建立一个与控制本身的标准相容的新平衡位域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