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再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区别①
一、储蓄与投资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一方面讨论了社会的报酬或货币收入以及将它分成两部分的情形,其中有一部分由收受者花在本期消费上,另一部分则被“储蓄”起来。从另一方面说来,我们也讨论了一个社会的实际货物与劳务的产量以及它们分成两部分的情形。其中有一部分是进入市场卖给了消费者,另一部分则用于“投资”。因此,“储蓄”便与货币单位有关,而且是个人货币收入花在本期消费上的货币支出之间的总差额。至于投资则与货物的单位有关。本章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何在。
储蓄是各个消费者的活动,其内容是消费者不把全部本期收入用于消费的消极行为。
从另一方面说来,投资则是企业家的活动(他们的作用在于对非消费品的较量作出决定),其内容是发起或维持某种生产过程,或是保持流动资本等积极行为。它是用财富的净增量来衡量的(其形式不论是固定资本、营运资本或流动资本都一样)。有人也许认为(实际上常常如此)投资量必然等于储蓄量。但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如果把企业家的意外利润与损失不包括在收入与储蓄之中时(根据前述理由,这是必须的),实际情形就不是这样了。
目前我们先把贮积品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略去不计,往后我们将看到,这种可能性和其他因素变化的可能性相比时实际上往往是很小的。这就等于是假定,可用产品是不耐久的。在这种情形下,消费量就刚好等于可用产品量。但总产品中可用量的比例明确地是根据企业家对投资量的决定而确定的。所以当投资量是正数时消费量就会少于产品量,与储蓄量完全无关。当投资是负数时,消费量便会超过产品量,也与储蓄量完全无关。总之,资本的增减, 取决于投资量而不取决于储蓄量。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个人不把货币收入花在消费方面所发生的情形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储蓄的出现可以没有任何相应的投资出现。个人怎样运用剩余款项,与投资完全无关,不论是存到银行里,还是还债,抑或是购买房屋或证券,只要企业家没有随着增加投资,结果总是一样。那时,市场上便减少了一个消费品的购买者,结果使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跌落就增加
① 我对储蓄与投资的区别的概念在最近几年来已经渐次地进入到经济学文献中去了。根据德国权威②的说法,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路德维希·米塞斯在 1912 年发表的《黄金与流通手段的理论》(第一版,第 227 等
页与 411 等页)一书中介绍出来的。后来这一概念又被熊波特以更明确的形式加以采用,“强制储③(根据我的定义说来就是储蓄与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只是据我所知,这一概念并不是有十分接近于第十章与第十一章的分忻的任何说法)几乎已经成为德国最新的货币著作中一个常见的特色了。但就我个人说来, 我的想法之所以走上了正确道路是得力于 D. H. 罗伯逊博士的《银行政策与物价水准》(1926 年版)一书的启示④我想说英语地区大多数其他经济学家也是这样。在更近的时期中:阿巴蒂先生的《最后的购买者》
(1928 年版)一书也得出了一些基本上类似的结论,我认为他这是独立得到的。阿巴蒂先生可能没有使那些未曾自行找得同样线索的人完全理解他的思想。但储蓄与投资的区别的要义则可以在他那部书的第五章中找得。此外,阿巴蒂先生所谓的“最后的购买”的总量,指的是消费方面的支出加投资,他认为萧条是由于这一总量不及货币收入总量那样多而造成的。
了社会其余部分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因之就使他们能增加自己的消费,其增量等于节约者放弃的量,而他们所花费的货币则和以前一样。但如果这些人这时也进而相应减少其消费方面的货币支出,因而增加其储蓄,这样的效果只会使他们实际花费的所得余额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加。
这时,储蓄者个人是更富有了,增量等于他们的储蓄量。但生产消费品的人销售本期产品时的价格却比没有这些储蓄时低,财富也就照数减少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储蓄不会使财富总量增加,而只会引起双重的移转。一方面是消费品从储蓄者转移到消费者整体中去,另一方面则是财富从生产者整体方面转移到储蓄者手中去,但消费总量和财富总量则保持未变。因此, 用罗伯逊先生的话来说,储蓄是“无用的”。财富并没有在任何相应于储蓄增加的方式或形式下增加。储蓄的结果只是在消费者之间以及有权保有财富的人之间引起变动或转换,它被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家的损失抵消了。
从另一方面说来,如果投资和储蓄同时发生,那么消费者的支出和生产者的可用产品便会在原先的价格水准上保持平衡。因为如果投资的形式是固定资本或营运资本增加而不随之增加就业人数,投资由等量的储蓄所抵消, 那么生产者消费品的产量便会由于投资行为而减少,其程度和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他们对这类货物的支出量相等。投资的形式如果是增加营运资本并随之增加就业量与生产因素报酬量,投资量由等量的储蓄抵消,那么储蓄者所减少的消费支出便会刚好被生产因素增加报酬后等量增加的消费支出所抵消。
最后,如果投资超过储蓄,那么根据前面的说法就很容易看出,消费者的支出相对于生产者消费品的产量而言就会增加,其结果是消费品涨价。超过储蓄量的新投资之所以能出现,不是由于不花费货币收入、自愿节省消费而来的;这是由于货币收入价值减少,引起了非自愿的节省而来的(也就是罗怕逊先生所谓的“自动缺乏”)。
如果未来产品之流在某一日期成为可消费与不可消费形式的比例是由该日期上决定“储蓄”量的人决定的,那就没有问题发生了。但如果是由不同的人决定的(事实上正是这样),那么除非可以变化贮备品数量以取得调整, 否则整个社会资本品的净增量就会或多或少地和个人的现金储蓄总量发生差额;这种现金储蓄总量就是个人的现金收入不用于消费的部分。
当我们想到收入不包括利润或损失时,关于这一点就无需感到矛盾。说明储蓄与投资价值之间这种神秘差额的,正是上述的利润或损失,须加认识的关键问题也正是这一点。一个人的储蓄行为要不是使社会上其余的人增加投资,就是使他们增加消费。进行储蓄本身并不能保证资本品贮量相应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