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移转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每当基本方程式第二项受到影响时,物价水准就将对于已增长(或减少)的货币量发生反应。因此,新货币量对于物价的影响将是迅速的。但我们也已经看到,我们不能因此就假定,新平衡在这个阶段已经建立了。当企业家还在得到意外利润(或损失)时,情况就是不稳定的。如果他们所得到的是意外利润,就会争相取得生产因素的劳务,直到后者的价格水准上涨到使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重新相等为止。如果他们所得到的是意外损失,就会将生产因素解雇,直到后者同意接受的报酬率使生产成本不再超过销售收入为止。唯有投资的刺激(或阻抑)在:的增长(或减少)中发挥尽了力量,银行的放款能力才会恢复到和储蓄平衡(由于过多的贷款将被每一个生产期末所累积的利润所平衡,因而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可以再用于下一个生产周期),并恢复到适于为已增加(或减少)的报酬总额提供一

I'−S

个相称的工业循环为止。但最后第二项 O 将必须重新跌落为零。银行已经

不能再支配剩余的贷款力量来刺激投资超过储蓄(或使之发生相反的变化)。这时将出现一个新的平衡,其中 P 和 M1V1 都将处在相应于货币量的增减而

O

出现的较高或较低的水准上。

但我们不可认为,基本方程式第二项的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改变为第一项的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这一过程必然会顺利地产生。如果情形是报酬率降低,生产因素就会抗拒这种降低,其结果是他们的失业时期将延长。此外,投资在 M1V1 已经发生充分变化之后,将继续超过或不及储蓄量。其结果是推动物价高于或低于可以巩固维持的数值。所以在达到最后位域之前,就将发生一系列忽上忽下的小摆动。

此外,如果我们所讨论的不是一个封闭体系,那么货币供应相对于旧平衡中的需求而言的始增量(或减量)有一部分可能被黄金的输出或输入所抵消。就拿供应增加的情形来说吧,较松的贷款条件将增加对外投资贷付差额, 而对外贸易差额却决不会增加以抵消这种差额,反而会在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下趋于减少。

由于黄金的流动将在国外产生与国内相同的情况(只是规模大概会较小),所以上述的效果便是把货币供应改变的影响分布到更广的区域中去, 因而会减弱其程度。

但货币供应的增加如果事实上是由于原先对外贸易差额超过对外投资贷付差额造成黄金进口所引起的,那么这种黄金进口在国内造成的一系列变化便全部会趋于恢复而不会扰乱对外平衡。

要指出的是,甚至在平均效能报酬率降低到一个水准,与已减少的货币

量平衡后,有一种不平衡的因素仍将继续存在。如果不同的生产因素的货币报酬率能够同时以相等的比例减少,那么在这一点达到之后就没有一个人会受到损失。但一般说来,这种情形是无法得到的。紧缩的效果不是使各方面全都等量减少,而是使减少的量集中在谈判地位最弱或规定货币报酬率的契约最短的特殊生产因素身上。也许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使相对效能报酬率恢复原有的比例。这并不是通货紧缩所特有的流弊,通货膨胀也同样特别具有一种类似的报酬分配失调现象。

麻烦的地方主要是银行货币总量的变化从代数性质上讲来,在一个时期内可以和一套以上的后果相容。货币量的改变将使投资率改变,投资率的改变则将引起盈利或亏损,利润或损失的刺激如果发展得够远、继续得够长, 迟早就会改变平均报酬率。最后,个别报酬率的变化又会和平均报酬率的变化适当地配合起来,而不会象起初以至若干年的时期中一样,在平均水准上作不均匀的分布。但这种过程却并不是必然会立即发生的。

由于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没有完全弄清楚货币量减少最后在较低的货币报酬率与物价水准上取得新平衡的因果过程,所以他们对于通货紧缩看得太乐观了。银行家由于相当容易地就使物价下降,受到了过分的鼓舞,并且在仅仅是最容易的第一步完成以后就认为事情已经妥了。接着在单位产品的货币报酬率没有和新的平衡相适应以前出现长期拖延的失业和营业损失时,他们又会大吃一惊。经济学家则往往忽视了物价和效能报酬在短期内发生分离趋势的可能性以及长期内两者发生离势的不可能性。所以我们往往就听说(例如)银行利率的上升,就会使物价下跌,这样就会使一个国家“好买货而不好卖货”等等。但我们却没有听说银行利率的上升会使工资跌落的话。如果工资不跌落的话,企业家和就业问题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如果会跌落的话,从高银行利率到低物价、从低物价到低工资的转变过程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在大多数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当局都没有办法直接对基本方程式的第一项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办法直接影响效能报酬水准,这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在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和法西斯的意大利,都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法令改变货币效能报酬率。但世界的其余部分大多数地方所盛行的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体系中,却没法运用这种方法。英国恢复金本位时,价值本位由财政部一道命令提高了 10%,但该部却无法同时下令使全部效能报酬都降低10%。相反地,方程式的第一项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加以影响。也就是说, 要提高时只能以大量的信用和反常的利润来刺激企业家;要降低时,则只能限制信用并造成反常的损失来阻抑企业家。如果提高银行利率不是为了使第二项不增加以便维持平衡,而是为了使第一项下降,那么这就意味着提高银行利率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家蒙受损失,并使生产因素失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货币效能报酬率降低。这样说来,当这些结果发生时,发出抱怨就是没有理由的了。

因此,目的在于防止利润膨胀(或紧缩)的银行利率变化和目的在于引起收入紧缩(或膨胀)的银行利率变化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前者是使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相适应,因而发生作用,保持平衡;后者则是强使市场利率脱离自然利率,因而通过不平衡状况发生作用。

由于这些理由,我们的现存货币机构虽然可以有效地用来避免或减轻信用波动(情形在下面就将看到),但完全不适干造成!次入紧缩。因此,我

就怀疑,某些人相信通货紧缩的时期比通货膨胀时期所造成的危害一般地较小的看法是否正确。当然,继续就业的人的实际工资在通货紧缩时期往往比通货膨胀时间高。因为在前一时期中。企业家付与生产因素的报酬超过了后者的产品等值量,而在后一时期中则不足这一等值量。从分配的公平来看, 最好是损企业家以利消费者,而不要损消费者以利企业家。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前一种情形与就业不足以及储蓄浪费等现象是相连的,后者则意味着充分就业以至过分就业,并使资本品有大量增长。最热中于鼓吹闲暇的价值的人也不会宁愿要严重失业所造成的闲暇而不愿要繁荣中过度刺激的活动;同时,人们如果认识到高额实际工资是由整个社会牺牲财富累积来支付的,那么对于高实际工资水准的热情就会冷谈下来。

我有时听说,社会真实财富在萧条时期比在繁荣时期增加得快;并说表面看来情形虽然相反,实际事实却是这样。这种说法无论如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高投资率根据定义说来必然和高累积率相关联。所以我个人趋向于同意D.H.罗伯逊先生的看法,而不同意金融界的清教徒的看法,前者认为如果没有相继各繁荣时期对财富累积造成的人为刺激,十九世纪的物质文明进步很多都不可能出现。后一种人对于投机和营业的损失,物价低、真实工资高而又伴随出现失业等现象(典型萧条的特性现象)感到一种阴郁的满足。①这种人有时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慰藉自己对资本主义的不愉快情景在心中压抑住的一股反感。如果说需要是发明之母,如果说企业界的某些经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改良只有在萧条的刺激下才能产生,这也不是为萧条状况辩护的充分理由,因为还有一些其他的改良则只有在乐观和财富丰盈的气氛下才能成熟。

最后,当中央银行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员时,有时必须执行的银行政策既不是为了防止信用波动,也不是建立新的平衡物价水准,而是为了故意造成利润膨胀或紧缩,以便配合外界所产生的类似扰动。

① 在本章和以下几章中,我有时会把货币购买力和全部产品的物价水准之间的区别略去不计,并将 J 与P 不一定相等所增添的复杂情形略去不计。但当论点的本 质受到影响时,我当然也会促使大家注意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