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① 关于购买力比较的理论一、购买力比较的意义
代表支出的综合商品如果对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情形说来,构成情况都是稳定的,同时喜好也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购买力的比较在理论上便不会引起困难。在这种情形下,要为某一特定综合商品在一系列时间或空间位域上的情形拟制一系列价格指数,所牵涉的便只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就是为各单种的商品取得一系列可靠的价格行情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代表货币收入的实际支出的综合商品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或人群中,构成状况是不稳定的,其理由一共有三点:(一)由于支付对象所要满足的需求有变化,也就是说,支付的目的有变化:(二)由于支付对象达成其目的的效率有变化;(三)由于支出在不同对象之间的分配方式中对达成目的说来哪一种最经济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理由中,第一种可以归之为喜好的变化,第二种可以归之为环境的变化,第三种可以归之为相对价格的变化。由于这些原因,真实收入的分配或习惯与教育的每一种变化, 民族风俗与气候的每一种变化,以及提供销售的商品的相对价格、性质、品质等的每一种变化,都会在某种程度内影响到一般支出的性质。
当消费性质发生变化时,购买力应怎样比较的问题是一个大难题,这是清晰地研究购买力这一整个问题的一大障碍。但我认为这一讨论以往之所以一直充满着紊乱,主要是由于没有弄清楚。当我们将时间或地点不相同的社会的货币购买力作比较时,其严格意义究竟是什么,这种社会的支出性质是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所说的购买力不是指货币对效用量的支配力。如果有两个人都把收入用来买了面包,而且都付出了同样的价格:那么并不会仅仅因为某人比另一人更饿或更穷货币购买力对他说来就更大。同时货币购买力对于收入相等的两个人说来,并不会因为某人比另一人的享受力大而有所不同。可以增加总效用量的货币收入再分配,其本身并不会影响货币购买力。简单他说,购买力的比较指的是货币对于在其种意义下彼此“相等”的两群商品的支配力的比较,而不是指对效用量的支配力的比较。因此,问题便是要为这一目的找出一个“相等”的标准。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任务便不是证明什么问题,而是通过省察法说明一种严格定义,这种定义将尽可能接近一个名词在通常用法下的真实意义。经过思考之后,我认为相等的标准可以用下述方式找得(我希望读者能同意我的看法):两群商品如果代表着感觉程度①和真实效用②所得都相等的两个人的商品所得,或者说代表着池们的货币收入所购买的东西,那么这两群商品就彼此相等”。这种人可以称之为类似的人。因此,当我们说货币在 A 位域上的购买力等于它对类似的人在 B 位域上的购买的 r 倍时,意思就是指类似的人在 B 位域上的货币收入等于 A 位域上的 r 倍。这样说来,货币购买力
① 本章所讨论的是具有某种技术困难的特殊问题。急于要看到货币理论本身的读者可略去不看。
① 在往下的讨论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起见,我将假定,相等的感觉程度这一条件已经满足。
② 关于货币收入商品所得与真实收入三者之间的区别对物价指数理论的重要性,哈伯勒在《指数的意义》一书第 81 页上作了很好的说明。
的比较便等于是类似的人的货币收入量的比较。
然而还有一个严重的困难存在。也就是说,根据上述定义来讲,将两种不同位域上的货币购买力作比较时,所关涉的必须是两个真实收入相等的人,这一点对于比较的意义说来是一个根本问题。由真实收入水准不相等的个人组成的社会,除非是上述定义下的货币购买力变化对各种真实收入水准的入说来都是一致的,否则就无法根据这种方法将整个社会的情形作出比较。然而可以想象得到,这种变化对于工人阶级说来可能是两倍、对中产阶级说来可能是 3 倍、对非常富有的人说来可能是 4 倍。但在这种情形下,这种变化对整个社会说来究竟是多少呢?
我认为这问题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原因是货币在穷人手中的购买力和在富人手中的购买力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量纲,其数量比较是不可能有意义的。如果要得到货币对整个社会的变动量的平均数,就必须把货币对一个阶级的购买力跟它对另一不同阶级的购买力看作相等,而这一点则除非是通过武断的假定,否则就无法做到。比方说,假定一个社会的收入在三个阶级之间作了平均分配;同时 B 位域上的购买力和 A 位域上的购买力相比较时,对低层阶级说来增加了 1 倍,对中层阶级增加了两信,对上层阶级则增加了 3 倍。因此,如果我们假定 A 位域上的货币购买力对三个阶级说来是相等的,那么 A 位域上的平均增长便是 2 倍;如果假定在 B 位域上对三个阶级
说来相等,那在 B 位域上的平均增长量便是2 10 倍。①我们不但是没有办法
13
把这两种结论协调起来,而且我也看不出假定货币购买力对社会上不同阶级相等的做法有什么意义。
因此,当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对不同的真实收入范围说来各有不同时,我们最多也只能略去相对说来人数较少的范围不计,然后说:将货币购买力对于这些包括人口大部分的真实收入范围的变化按量值大小排列后,它对整个社会的变化便处在已出现的最大变化与最小变化之间。这就是说,在上述的数字例证中,我们的结论便只能是购买力增长在 2 与 4 之间。
这种严格数量比较的困难正象许多著名的概念中所产生的困难一样。这些概念可以同时按一种以上无法互相比较的方向发生程度变化,在这种意义下,它们是复杂或多样化的、根据真实收入不均等的人口平均算出的购买力就是这种意义下的复杂概念。当两种东西的优劣取决于若干种程度可变、但变化方向无法互相比较的性质的总合结果时,如果问一种东西整个看来在程度上是否优于另一种东西,就会产生同样的困难。②
为了简单和精确起见,在下面我们将假定所讨论的都是非复杂情况。在这类情况下,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对所有有关的真实收入水准说来都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