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内经济区划设想

根据专业化方向的近似性和中心城市的吸引作用,同时兼顾自然,经济条件的相似性(相关性)与国土整治任务的共同性,并适当照顾现有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四川省划分为五个经济区(见附图 23)。

Ⅰ、川东区

本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包括重庆、涪陵、万县、达县、南充、遂宁等六市地。总土地面积 13.68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 5048 万人,分别占全省的 24% 和 49.6%,它是省内规模最大的一个经济区。

本区地貌类型复杂,东部和北部基本属于山地,其余部分以丘陵为主, 地势起伏不平。但本区气候温暖,特别是长江河谷一带,其热量丰富程度不亚于川南,是我国柑桔的最佳适生地带。在重庆、涪陵、万县一带及达县地区南部,有丰富的天然气、煤炭、水泥灰岩资源,保有储量分别占全省的 35%、28%和 41%。三峡地区、乌江沿岸和重庆附近的大足石刻、缙云山、金佛山一带,还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区之一。

本区工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很大比重,工业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3%和 46%,居各区之首。区内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机械、食品、纺织、化工、冶金等为主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该五大部门的产值占了整个工业产值的 80%,其中,仪器仪表、摩托车与重型汽车、常规兵器、铝加工、有机化工及丝纺织、饮料等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中的蚕茧、柑桔产量占全省 60%以上,苎麻,油桐占 90%以上。但是,区内工农业生产布局很不平衡,70%的工业产值集中在重庆市及其所属区县(尤其是重工业),其余广大地区工业化程序都很低。

重庆是本区最大城市,也是整个长江上游最大经济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它通过成渝、川黔、襄渝等铁路和川江、嘉陵江等水道及公路网与航空线,与区内外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涪陵、万县、达县、南充、遂宁五市为区内次级中心,它们由于交通、位置等原因,大多数彼此联系不够密切, 但都与重庆有紧密联系,因而重庆成了它们之间的凝聚核。

今后,随着成——达铁路的修建,遂宁、南充、达县三市地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实力必将大大增强,届时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省内经济区,并逐步形成以食品、纺织、缝纫等工业和蚕桑、麻类、柑桔等生产为特色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重庆、涪陵、万县三市地,也将随川江航运业的发展和三峡库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其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以机械、化工、食品、皮革等工业和旅游、商业贸易、建筑建材等业为特色的经济区。

Ⅱ、川西区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等市地全部及乐山市大部、内江市的个别县。总土地面积 8.67 万平方公里,人口 2740 万人,分别占全省的 15%和 27%。

本区地处涪江、沱江的上游和岷江、大渡河的中下游,西靠川西高原,

东为盆中丘陵之一部,中部是著名的成都平原。区内有丰富的水利与水能资源,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 1700 万千瓦,还有都江堰、青城山、峨嵋山, 乐山大佛等著名旅游风景资源。矿产资源则以非金属矿为主,其中钙芒硝储量居全国第一,石棉、石英砂、大理石等居全省第一,但能源矿和金属矿资源却相当贫乏,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限制因素。

本区工农业生产发达,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分别达 162 亿元和 99 亿元左右,占全省的 38%和 32%,仅次于川东区,但人均工、农业产值均居各区之冠。粮食产量和生猪存栏数占全省的 30%,油菜籽和棉花产量可占 48%和 55%。本区为全省最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猪基地。工业部门以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和冶金等为主,已基本建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子、重大设备(包括电站设备)、量具刃具、风机制造、化肥、无缝钢管等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但整个工业结构明显偏“重”(轻、重工业产值比为 44∶56), 轻工业相对比较薄弱。

成都是本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陆路交通中心,也是西南最大航空港和全省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城市,它集中了全区 60%的工业产值(包括所辖区县)。德阳、绵羊、广元、乐山、雅安等市为次级中心,其中德阳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重型、电站设备制造基地,绵阳、广元是重要的电子工业城市。乐山的机械、化工、造纸工业在省内占有较重要地位,雅安则以机械、皮革工业为特色。此外,区内还有不少较重要的工业城镇,它们通过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稠密的公路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与省内外其他地区有较广泛的经济联系。

Ⅲ、川南区

本区位于四川省南部,包括自贡、泸州、宜宾三市地的全部、内江市大部及乐山市与凉山州的个别县。总土地面积 4.7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3%,人口 1840 万人,占全省的 8.1%。

本区地跨川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沱江下游,其东部和北部以低浅丘陵为主,西部和南部以低山、深丘为主。区内热量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河谷地带几乎全年无霜,为发展亚热带作物与林木提供了优越条件。地下资源丰富,煤、天然气、岩盐、硫铁矿、磷矿等的保有储量在全省均占有突出地位。其中,天然气占 43.5%,煤占 40.7%,岩盐占 99.9%,磷矿占 43.4%,硫铁矿占 84.7%。此外,水能资源也很丰富,仅金沙江最下游段的两个梯级(溪罗渡和向家坝)就可开发近 1500 万千瓦。上述各种资源配套组合良好,为发展能源、化工等工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本区农业生产有一定基础,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47.5%,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 16.3%。本区是四川主要的茶叶、甘蔗、烤烟、夏橙、荔枝、香料、楠竹和速生用材林基地所在,其中,茶叶和甘蔗的产量均占全省 1/3 左右,烤烟和楠竹产量分别占全省的 44%和 80%以上。本区工业以食品、化工、机械、造纸等工业部门为主,其中天然气化工、盐化工、酿酒、制糖、造纸等工业均在全省居于优势地位。以泸州特曲、五粮液和郎酒为代表的名酒的生产,更是享誉全国。但是,区内的主体资源(水能、煤炭和磷、硫资源) 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国民经济急需的能源和磷硫化工产品(如磷铵等)的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本区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为中心,凭借成渝、内宜铁路和川

江、沱江、岷江、金沙江水运之便,依靠其地处云、贵、川三省腹心地带的有利位置,与川东、川西经济区和毗邻的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关系。

今后本区要重点突出能源、化工、食品、造纸工业,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特别要加速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做到水火电结合,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磷硫化工配套;同时应继续巩固其作为全国名酒基地和省内制糖、造纸基地的地位。

Ⅳ、川西南区

本区位于四川的西南部,包括渡口市和凉山州(雷波县除外),俗称“攀西地区”。全区土地面积为 6.48 万平方公里,人口 400 多万人,分别占全省的 11%和 4%。

本区地貌属中山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部河谷地带长夏无冬,热量非常丰富,而一些海拔高的山地则常年无夏,这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水能资源的可开发量达 3220 万千瓦,其中

100 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水能点就有 8 处,是我国水能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全区已探明矿种 47 种,其中钒、钛、钴的保有储量占全省 90%以上,并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锡、锌、铜分别占全省的 88%和 70%以上;镍、铅均占 40% 以上;铁矿占 92%,保有储量达 67 亿吨,这里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其余各种非金属矿也有相同储量。上述矿产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大,仅大型、特大型矿产地就有 22 处,而且多为共生矿,综合利用价值很高,是全国少有的一块资源宝地。

本区整个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工农业总产值不到 28 亿元(占全省的3.7%),其中工业完全是靠渡口市的冶金工业支撑起来的,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60%。渡口一市的工业产值占全区 70%。区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业专业化部门就是钢铁工业,其生铁、钢和钢材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 61%、43% 和 31%,这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产区。除钢铁外,森工也有一定优势, 木材产量占全省的 36.7%,仅次天川西北区。本区农业基本上还保持着传统结构,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经展,一些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的生产发展较快,并以其品质优,单产高而日渐显出优势,现已成为四川新兴的甘蔗、冬早蔬菜、优质烤烟与苹果及亚热带果木生产基地。

本区以渡口市为经济中心,西昌市为次级中心,依靠成昆铁路及公路网, 与区内各县及滇西北部分地县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与川、云贵其他地区也有大宗物资的交流。但目前成昆铁路运力有限,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今后,本区应充分利用其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在重点发展冶金和电力工业的同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化工、机械、建材等工业;积极发展农林牧业和食品、轻纺工业;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把本区建成为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强大的冶金、电力工业基地。

Ⅴ、川西北区

本区位于四川的西北部,包括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全部。总土地面积达 23.4 万余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41%,人口只有 152 万人,仅占全省的 1.5%,本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区域①。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上中游及岷江上游,

绝大部分地面海拔在 3000 米以上。区内有广阔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

水能资源。其中草场面积 1.8 亿亩,占全省的 68%;森林蓄积量达 8 亿立米, 占全省的 60%;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有 3200 万千瓦,占全省的 34.8%,与川西南区同属我国水能最丰富地区之一。矿产资源勘探程度虽低,但已探明的锂、铂、钯、云母等的储量均占全省的 90%以上,在全国也占有较突出的地位。金、银、铜、铅、锌等的勘探前景也很好,这里可望成为我国又一大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基地。此外,区内还有不少风光奇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如九寨沟、黄龙寺、海螺沟等等,且多已成为新兴的旅游热点。本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工农业总产值不足 10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只占 40%,远低于其他各区。目前工业中的主导部门是森工和电力(小水电),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 40%和 31%,其余部门均十分薄弱。这里的森工集中了全省 80%的重点采伐企业,尽管近几年来其采伐量已有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仍占全省 37%以上,居各区之

①严格地说,本区只是一个尚待形成的“经济区”,但考虑到其地域辽阔,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独特,与毗邻区域之间反差太大,故单独划为一区较为合适。首,但森林资源已遭严重破坏,木材加工也未发展起来。本区农业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近一半,而种植业所占比重不到 30%。主要牲畜是牦犏牛和绵羊、山羊,它们分别占全省存栏数的 98%、56%和 20%,但目前基本上还属自给性生产,畜产品商品率不高。此外,苹果和梨的生产在省内也占有重要地位,苹果产量占全省的 36%,并以质量优异著称。

本区城乡化水平很低,最大城镇(康定)不足 3 万人口,未形成经济中心。区内所需生产、生活物资绝大部分要从区外调入,其他方面也要靠全省各地(特别是成、渝二市)支援。对外通道(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运距长,交通运输很不方便。

今后,本区应在改善林、草资源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牧业和林畜产品加工工业,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旅游业与采矿业。从长远来看,电力(水电)和采矿业将有希望成为本区的重要专业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