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区及其特性
什么是经济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所谓经济区,是以综合性的大中城市为核心、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这一定义概括了经济区最一般的特征。为了进一步阐明经济区的性质,还应指出经济区具有的以下特征:
1、经济区的客观性。经济区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可以认识的,因此,研究经济区划问题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调查研究贯彻到区划工作的全过程。认清国情和区情是开展经济区划工作的前提,也
是划分经济区的基本依据。
2、经济区的阶段性。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的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并具有继承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引起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变化,并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变。当这种变化处于量变过程时,经济区的形式和特点表现为相对的稳定;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则使经济区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区划问题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要和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按照客观形成的历史阶段分析每一个经济区。
3、经济区的过渡性。经济区在时间发展上具有阶段性,而在空间分布上则有过渡性的特点,因为经济区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每个经济区的经济结构都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行业所组成,包括数千个或上万个大中小型企业。这些经济实体对外经济联系的范围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 故而各经济区之间的界线必然是重叠交错,不可能是经纬分明的。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区的界线往往是一条过渡带,它标志着两侧地区之间既存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又分属于不同的地域经济系统。
4、经济区的综合性。经济区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体。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民族、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以及历史传统等都是影响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决定着经济区的面貌。这是经济区具有综合性的客观基础。
经济区是由不同的经济部门所组成。在同一地区由不同的经济部门比较协调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区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一般表现形式。经济区的综合性则不仅仅表现为不同部门、或多部门的协调发展,它是根据全国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由地区专业化部门和为专业化部门服务的辅助性部门以及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自给性部门所组成,并在这些部门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经济联系,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有利于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效益,它还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管理的组织形式。
在分析经济区的综合性时,应强调指出:经济区是在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论, 它属于社会经济范畴。认清经济区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在多种不同的因素中分清主次,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这对研究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区划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