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内差异、经济联系和经济中心
西北经济区内各个省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明显的地区差异。陕西、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二者之间经济结构又有一定的区
别。陕西省为加工型经济结构,原材料与加工业产值比例为 1∶4。加工工业, 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和纺织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目前机械工业的产值和固定资产原值均占全省的 45%左右,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之一。纺织工业产值和利税占全省轻工业的 40%和 34%,棉纱、棉布、丝织品产量均居西北各省区之首,产品远销西北、西南并向国外出口。由于原材料工业薄弱,加工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除煤炭外,大部分需要从外省调入。目前,钢材的 80%、石油制品的 90%、木材的 60%、棉花的 75% 左右,由省外购进。甘肃省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超重型”特征,这种过度的重型化结构,使本省农业原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反而得从省外调入大量生活用品来满足需要,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宁夏、青海经济规模较低,但人口少,人均占有量高于陕西和甘肃。从经济结构看,青海具有待开发地区的特征,在社会总产值中,工农业比重与全国同期相比要低,而建筑业和运输业的比重与全国同期相比要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很低,1986 年仅为 36.85%,比全国低 13%。宁夏是粮食产区,由于人口较少,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平均粮食产量较高,粮食自给有余。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其产值占自治区工业产值的 70%,主要的工业部门是能源工业和机械工业。
目前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生产部门主要是煤炭、机械、纺织工业部门,但它们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大。今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三线军工企业的调整,本区的优势和潜力还会进一步发挥。
本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产品特别是日用品严重缺乏,需大量从华东、华北等区调入。本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物资交流,以燃料、原料、
农产品为主,最终产品的交换率低,彼此之间专业化分工不明显。
西安、兰州两市是本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人口都在百万以上。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文化中心,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 100 亿元。该市工业发达,门类齐全,机械加工、纺织、航空工业具有较大优势;科技教育实力雄厚,商业。邮电通讯等社会事业密集; 城市综合功能强,辐射面宽,是带动本区综合发展的支点,也是本区经济内外联系的核心,整个西北都是它的经济腹地。
兰州市是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及航空中心,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四大铁路及七条公路干线汇集于此。其工业实力也很雄厚,目前它已成为西北最大的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也是全国的石化设备制造中心,毛纺织工业居西北第一位。兰州市科技基础也很好,科技人员数居全国第三位,科研单位很多,是开发智力、振兴西北的重要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