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内经济区划的构想

依据经济区划的一般原则及省内存在的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地域差异,以及本世纪末江苏省总的发展战略和各地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全省划分为四个一级经济区(见附图 12)。

Ⅰ、宁镇扬区

宁镇扬区地处江苏西南,跨长江两岸,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仪征 5 市 16 县,面积 2.2 万平方公里,人口 1549 万人,是一个地位重要、类型多样、经济发达、潜力很大的经济区。

宁镇扬区位居南北要津位置,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南京是京沪铁路与长江干流的交汇点、南北转运的交通枢纽,又是未来华东铁路网的中心; 南京港是长江内河的主要港口,加上公路、航空和仪征的输油管线、集河、海、铁、公、管各种运输方式于一地,不仅是本省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华东乃至全国的交通中心。镇江、扬州隔江而立,处大运河与长江之交,扼江苏南北交流之门户,是省内重要的交通中心。

本区是全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并和扬州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文教事业发达。全区有高等学校 42 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 58%,集中了全省 60%的科技人员和 1/3 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

本区矿产资源在全省属首位,铁、锰、铅、铜以及石灰石等均有广泛分布,这为本区基础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区经济结构的现状特点是:(1)工业以机械、化工、电子、电力、冶金等重工业为主,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南京的石油化工产值占全省 91%。仪征化纤占全省的 45%,机电产品产值超过省 1/3。本区又是全省最重要的电源中心,电力工业产值占全省 42%。以纺织、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也有一定地位。

  1. 农业生产中农林牧业均有一定发展。境内里下河地区是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沿江平原粮、油、猪多种经营发达,而低山丘陵地区的林土生产有一定水平,加之较多的河湖水平,水产业也有发展。全区多种经济程度较高。

  2. 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及邮电通讯、科技咨询等在全省占首要地

位。今后本区仍将以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为主, 并应结合现有电子工业基础和智力条件,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省内高技术开发区;组成以南京市为首位城市的城镇体系,并与安徽的合肥及其长江两岸的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与皖南等城镇联合组成南京为主的长江下游两段经济区,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基地。

南京市 1986 年工业产值已达 126 亿元(不包括村办工业)是我国七个超百亿产值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第一大城市,也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东地区的区域经济、交通中心。镇江、扬州、泰州将分别作为区内所在地域的经济中心,影响和带动发展。仪征市将以专业性的有机化工城市继续发展,并成为南京整个石油化工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此外,丹阳、兴化也将分别设市,起着次一级辅助中心城市的作用。

Ⅱ、苏锡常区

苏锡常区位于本省东南,太湖之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区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包括常熟、张家港两县级市和 11 个县(其中

江阴、宜兴已相继设市)。面积 1.8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00 万。

本区以平原与河湖地势、长江、沪宁铁路横贯、民族工业的历史基础。稠密的人口与高文化素养以及靠近中国最大的都会上海市等优势,而成为本省和我国重要的农业与轻工业基地、经济和人口高密度和高水平地区。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726 人,人均工业产值 4400 元,地均工业产值 240.9

万元,后两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3 倍和 2.5 倍,全国平均水平的 5 倍和

25 倍。

苏锡常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占首位,占全省工业产值的 48%。工业结构的特点是:轻重并举,轻略大于重,而以纺织工业尤为重要,产值占全省 56%以上;城乡并举,乡镇工业十分发达。苏州、无锡两市乡镇工业产值均超过 110 亿元,高于全民和大集体企业。三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 71.2%,工业劳动力已超过种植业劳力。

本区的农业生产以集约经营和高产稳产为特点,以粮、棉、油、茶等种植业和蚕桑、茶叶、生猪、淡水鱼等生产为主。

本区是全国重点旅游区,苏州、无锡均为全国风景旅游城市,第三产业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不足是: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日见减少,环境严重恶化。

根据东区的发展条件,在全省的劳动地域分工中,将以高产集约的农业、发达的轻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主要的外贸基地和著名的旅游区为其方向;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工业结构和创汇农业及包括乡镇企业产品在内的外向型经济为特色,形成一个综合协调、平衡发展的经济区。无锡等将建设为新型的微电子工业区。全区的乡镇企业在合理调整、相对集中的基础上高层次发展。

全区组成了以苏、锡、常三市为中心、以沿江的常熟、张家港、江阴、靖江等为重点发展的城镇格局。无锡市作为全国 15 个中心城市之一和太湖流域的主要经济中心,有可能发展为超过一百万人的特大城市而居本区首位。张家港、江阴将作为本区主要对外港口得到发展。整个苏锡常将是上海经济区的核心地区。

Ⅲ、通盐区

通盐区位于本省东部,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长江以北的濒海地带,包括南通、盐城两市 11 县,面积 2.1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34 万人。

本区是省内重要的农业区,历史上以植棉为主,目前又发展为新的蚕桑区。本区棉花产量占全省 48%,蚕茧占 49%,是苏南和上海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基地;同时沿海的海盐(盐城)、水产也十分重要。

工业以轻纺、食品为主,它们占工业总产值 40~50%。南通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中心之一。机械、造船在南通市有较好的基础。电子工业属新发展的部门。

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是:①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基础。南通市是全省 14 个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兼有江海的双重优势和优越的建港条件,又邻近上海,有很大发展潜力;盐城的射阳港、新洋港等也有发展前途。②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以开发,是江苏滩涂面积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③本区蕴藏的和邻近的南黄海石油资源有远景的开发价值。

本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土地因多盐碱土等而质量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科技事业不发达,高校数为各经济区中最少的;缺乏大型骨干工业;境内无铁路和直通的水运等。

根据本区沿江、濒海、土地资源潜力大和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以及邻近上海的条件,发展方向仍宜:以发展农业,包括滩涂养殖、荒山放牧等为主,建成全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水产、牧业基地;发展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加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强创汇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加强南通港等的建设,以分流上海港的吞吐量和为整个苏中的东南部地区出口创造条件。全区将组成以南通为中心、盐城为副中心的城镇体系。南通以其地理位

置和港口优势,以及未来的宁启(南京——启东)铁路的修建和外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具有更大腹地的区域性城市。盐城作为地方中心城市而带动周围发展,在今后苏北铁路建成后,可形成苏北地区腹心的一个交通中心。

Ⅳ、徐淮连区

徐淮连区位于江苏北部,是黄淮平原的组成部分。全区包括徐州、淮阴、连云港 3 省辖市 22 个县,面积 4.1 万平方公里,人口 2079 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一个经济区。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地位重要,农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较低是本区的主要特点。

本区徐州煤田是华东地区煤田的组成部分,煤的储量、产量均居全省首位,煤产量占全省 85%。连云港的磷、淮安岩盐、利国的铁以及石英砂、凹凸棒粘土矿、石膏、金刚石等均有重要地位。土地资源更广,人均近 3 亩。徐州居京沪、陇海两干线相交处,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连云港值铁

路与海港交汇处,是 14 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具有巨大的腹地。淮阴处功北腹心和公路交通中心。交通地位是本区发展的重要优势。

本区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和油料、烟叶、水果在全省均占主要地位。工业中轻工业高于重工业(徐州市重略高于轻)。本区以煤炭开采和电力工业的发展而成为全省的能源基地。徐州的重型机械和淮阴的农机、连云港的化工有区际意义。轻工业以农产品加工的食品(包括酿酒)、纺织、

烟草、制盐为主,烟草加工产值占全省 70%。

本区今后专业化方向:仍以作为全省主要农业区和能源基地为主,在岩盐开发后,形成新的化工基地,并相应发展轻纺、机械工业;结合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深化农产品加工,并利用充裕劳力发展工副业,增加出口创汇; 积极促进苏北铁路的建设,加强连云港港口开发,充分利用徐州、连云港, 扩大腹地范围,采用“两进”、“北上”的战略,发展区内外经济。

全区将组成徐州、连云港、淮阴(未来)三大经济中心为主的城镇体系, 其中徐州以其交通地位和工业基础而可能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成为区内首位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连云港藉港口门户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尚有较大发展, 其经济腹地可依陇海线直达中原、西陲;淮阴市目前是全省省辖市中经济实力最弱的,但其地理位置重要,结合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利用,远景可以有较大发展而形成较有实力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