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以大炮为前锋,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打破了我国闭关锁国的局面,长驱直入地闯进中国经济。它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也摧残了正在成长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其不能正常的发育。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帝国主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开埠通商。先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继之是开辟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九口通商”。到十八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已有 35 处之多。这些口岸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沿江和交通干线上,它们是外国资本掠夺我国的资源、控制我国的市场和对华资本输出和倾销其商品的据点,其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武汉等港口城市,在这一时期有很大发展。外国资本在那里开设洋行、银行、仓库和码头等设施,使这些城市的近代工业逐步增加。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对原料、燃料需求的扩大,我国广大农村和牧区所生产的丝、茶、棉、麻、油料和畜产品,通过层层的商品集散地向这些城市集中,有的在那里加工,有的就从那些港口对外输出。与此同时,矿山建设也陆续展开,各地兴起一批工矿业城镇,如唐山、焦作、大冶、冷水江、萍乡、玉门、个旧等等。这些都加深了城市与农村、加工区与原材料产区的分工和联系。由于不等价交换,进一步激化了地区之间的对立,再加上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封建军阀割据,使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在当时的地区经济联系中反映得十分明显。

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地区经济联系有所变化。为了抗战,大批的居民和工商企业内迁,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例如, 重庆市 1937 年还是一个只有 27 万人的城市,到了 1945 年,居民竟达 100

多万人,成为我国大后方最主要的经济中心。成都市 1939 年只有 30.9 万人,

1945 年增至 71 万人。宝鸡市在同一时期内,从不到 1 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成

为 11 万人口的城市。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开矿山、设工厂、建电站,进行屯垦,带动了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以铁路为骨架、大连为对外港口的东北交通运输网,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

八年抗战,虽然对我国的劳动地域分工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从总体上看, 并没有改变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