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建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自然经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商品生产迟迟得不到发展,严重地阻碍了地区经济协作的展开。然而,由于我国较早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封建的商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不同等级的市场,反映着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和经济联系的特点。
集市是当时广大农村最普遍的一种交易形式,反映了乡里之间经济联系的特点。集市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小,不出一日往返的里程,主要是小商品生产者相互调剂余缺,属于使用价值的直接交换,起着巩固自然经济的作用。在州、县范围之内,城乡分工带来的发展不平衡,构成了那时地区经济
联系的主要内容。我国的封建城市一般都是政治中心,是地主、商人集聚的地方。官吏在其管辖的地区内征收田赋和捐税,城居地主向农民索取地租, 商人到农村去放高利贷。城市经济就是建筑在这种封建统治和剥削的基础上。繁华的城市和贫困的乡村,成了当时地区经济面貌的写照。
随着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这些社会需求,以城市为依托的长途贩运就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发展起来。历代各国的都城通常都是最大的消费中心和长途贩运的集散地。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大兴土木,建设国都,“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咸阳很快就成为拥有七八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全国的经济中心了。
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汉代已有 670 个城镇。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以及汉水流域。到了隋唐,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的物资交流。隋唐以前,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路进行,后因陆上交通被切断,对外贸易主要靠海上运输,从而推动了东南沿海的发展。广州、潮州、扬州成为当时著名的三大贸易港口城市。
到了宋代,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和经济发展水平,南方明显地超过了北方,东部超过了西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城市是地区之间商品交换的主要市场,其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唐代上万户的城市全国只有 10 多个,北宋时则增至 40 多个,其中开封的人口竟达 150
——170 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明代的中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农民转化为手工业者和商人,从而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振兴和发展。过去长途贩运的货物多为名优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主要是供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和商人们消费。明朝中叶以后,长途贩运的内容则以民生用品为主,先是以盐、铁、渔产、猪为大宗,后来粮食、棉花、蚕丝、纺织品、茶、瓷、铜等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长途贩运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生产专业化,在农村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集中产区,如水稻、大豆、甜菜、甘蔗、茶叶、干鲜果品产
区。在手工业集中的地区,还兴起一批闻名全国的工业城镇:如棉纺织业城镇,松江、南翔等;陶瓷业城镇,景德镇等;糖业城镇,东莞、罗定等;制茶业城镇,武夷、普洱等;制烟城镇,瑞金、玉山、济宁等;此外还有冶铁、炼铜、制盐等专业性城镇,与此同时,还在水陆交通要冲发展起一批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如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重庆、芜湖等;大运河沿线的扬洲、淮阳、临清、沧州、天津等;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泉州、宁波等。这些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商品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也在自然经济的抑制下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