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优势与制约条件

(一)经济优势分析

四川振兴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很多,特别是它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农业实力和军工——机械(含电子工业基础,乃是一般省区所不能相比的。不过,其资源优势基本上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农业和军工——机械工业—

—优势则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但这也正是它的潜力所在。

1、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川地处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尤其是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地区的南

① 凡未注明年代的社会、经济数据,均为 1985 年的统计,下同。

① 按当年价格计算,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仍包括在农业产值之中,下同。

部,其热量资源高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加之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和生物生存环境。全省除拥有约 1 亿亩耕地

外,还有 2.7 亿亩牧草地和 2.3 亿多亩园林地(其中森林约 1 亿亩),它是

我国五大牧区和三大林区之一。各种高等植物近万种,各种资源动物 1100 余种,均仅次于云南。因此,四川发展农、林、牧、副业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

四川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 1.5 亿千瓦,可开发量达 9167 万千瓦,占全国的近 1/4,居各省区之冠。已发现的矿产有 123 种,获得储量的有 80 种①。其中,钛(保有储量占全国的 93%)、钒(占全国的 64%)、芒硝(占 63%)、碘(占 42%)、天然气(占全国 44%) 等 8 种矿藏居全国第一;铁(占全国 16%)、镉(占 23%)、石棉(占 30%)、云母(占 16%)、水泥用灰岩等 10 种矿藏居全国第二位;硫铁矿(占全国 20%)、铍(占 33%)、锶(占 43%)、铂(占 15%)等 6 种矿藏居第三位;磷、汞、铅、锌等矿藏也可在全国位居前列。上述资源不仅储藏量大,而且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良好,有利于开发利用。

2、雄厚的农业实力和一定的轻工基础

四川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产粮省区,其人均粮食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多种经营方面,四川一直在全国保持着突出地位,并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园艺业方面,四川的桑蚕茧和柑桔产量均占全国的 31.8%,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四川是我国最大的边茶产区和第二大红茶基地,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四川还是我国蔬菜外调量最多的省区,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1/10,居第一位,且蔬菜四季皆可生长,季节早,品种全。在经济作物中, 油菜籽产量占全国 1/4 以上。四川猪、牛存栏数均居全国之冠,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 1/6;人均产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60%,是我国最大的肉类生产供应基地。油桐产量占全国的近 1/3,白蜡占绝大部分,竹材产量占 1/5 左右。

立足于省内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四川的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食品、丝绸、造纸、皮革等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食品工业产值和饮料、罐头、食用植物油等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饮料中的曲酒,不仅产量居全国之冠,更以品质优异著称,其产品大部销往省外;四川生丝产量占全国 1/4 以上,是我国主要生丝供应和出口基地;皮革产量占全国 1/10,皮鞋产量居各省区的第三位,皮革、皮鞋已成为一项大宗外贸产品;此外,四川造纸工业企业个数、机制纸和纸板产量,均列全国第三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优势地位今后还将会日益加强。

3、强大的军工、机械(含电子)工业

四川的机械工业实力主要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形成的。四川机械工业

(包括军工)建设的企业个数、固定资产等,均占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 35—40%,四川迅速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机械工业基地。到 1983 年时,四川机械工业的固定资产已占全国的 11%,综合生产能力上升为全国第二位, 机床拥有量居各省区的第三位,其中精密、大型、数控机床数居第一位。电

① 矿产资源为 1983 年底的统计,下同。

子工业的固定资产居全国第二位。在众多的机械、电子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全省 587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机械、电子工业企业占45%,其固定资产原值占整个机械、电子工业的 70%以上。这些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大型铸锻件、发电设备,精密机床、量具刃具,自动化仪表、摩托车与载重汽车、电子元器件、雷达设备及常规兵器等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产品大部分面向全国。

(二)制约因素分析

四川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1、人口基数过大,且平均文化素质偏低

四川的一亿人口中,大部分是建国后出生的。四川省在 1962—1975 年的

14 年间,净增了 3000 多万人。这部分人口目前陆续进入了婚姻、生育阶段, 带来了一次将持续较长时期的新生育高潮。因此,虽然四川的资源十分丰富, 国民收入总额也居各省区之冠,但人均资源和人均收入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在各省区中均居倒数第五位。

四川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很差。据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平

均每万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 397 人(全国平均为 662 人),大学程度

的仅 43 人(全国平均为 60 人),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而文盲、半文盲率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为高。这是目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资金紧缺,财政拮据

四川经济不够发达,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所能提供的税利有限。1985 年全省地方工业百元资金提供的税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3%以上,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19%,百元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却比全国高出 19%以上。加之四川人多地广,“摊子”大,负担重,造成了财政拮据, 入不敷出的局面。资金问题将成为今后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3、能源供应紧张,电力严重短缺

四川有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但由于开发程度很低,加上其他能源的发展速度减缓,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供应越来越紧张。“六五”期间, 全省用电设备增加了 328 万千瓦,而新增投产装机容量仅 59 万千瓦,1985 年全省用电设备容量与发电设备容量之比达 3.9∶1,高出全国平均值 50%。据推算,一年因电力不足而少创产值达 100 亿元以上,损失税利近 20 亿元。由于能源(特别是水电)开发建设周期长,投资多,上述状况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尚难根本改变,这无疑会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农业基础设施差,粮食生产徘徊不前

四川虽然有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一个日益松动的基础上的,因而存在着很大的隐忧。作为基础的粮食生产,自 1985 年减产以来,又连续两年徘徊不前,随着社会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两年间每年的缺口都在 30 亿斤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农业投入大减,基础设施每况愈下;二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生

产率最低,收入甚微(经从事其他生产要低 40—90%),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管理放松;三是耕地减少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