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区情和特点

西北经济区的总人口为 5865 万,占全国的 5%;面积达 150 万平方分里, 占全国的 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8 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2.1%。目前该区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比较低,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很小,1985 年本区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占全国的 4.1%、3.9%、4.3%,低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 882 元和 503 元,仅为全国的 70%左右。

(一)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结构单一

本区农业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无论垦殖指数还是复种指数均较低。虽然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2.14%,但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 3.9%。在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本区农业的支柱,它们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 68.57%和 4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作物的商品率低,绝大部分自产自销。牧业占全区总产值约 17.69%,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每百元农业产值中来自副业的产值,全区平均只有 10.76 元,乡镇企业的发展,落后于全国。全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单一。

西北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主要集中于开发较早的东南部。气候比较湿润的关中和汉中以及灌溉条件好的河西走廊和银川平原,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牧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的西北部, 其中青藏高原海拔高,坡度缓,大部分为良好的牧场,发展牧业尚有较大的潜力。

(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该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产值比为 1∶2。重工业又以燃料动力工业为主。本区石油、煤炭、水力资源都较丰富,主要油田有玉门、陕北、冷湖油田,主要炼油企业分布在兰州、玉门等地。煤炭储量很大,集中分布在陕西,宁夏两省。在发展采煤工业的基础上先后在西安、宝鸡、兰州、玉门、铜川等地建立了大中型火电厂,同时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力资源建立了刘家峡、青铜峡、盐锅峡、八盘峡等一系列大型的梯级水电站。

本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镍、铂、锂占全国的 70%、钼矿占全国的 1/5, 铅、锌矿约占全国的 1/6、西北经济的有色金属冶炼和钢铁工业也有一定基础。

在本区的机械工业中,军工企业占有极大比重。就产品而论,以电器仪表、精密机器、石油机械、化工设备为主。西安、兰州是全区的机械制造业

的两大中心。

以本区的农牧业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棉毛纺织企业,构成了此区轻工业的主体。棉纺织主要集中于交通方便、原材料丰富的关中地区,如西安、威阳、宝鸡。毛纺织主要分布在兰州、西宁、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