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全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于本省有着比较优越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开发历史悠久, 解放后较长时期中,曾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从 1949 年到 1986
年,全省全民单位累计投资总额为 600 多亿元,建成了 300 多个大、中型项目,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 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 902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 442 亿元。同年,
国民收入达 399.23 亿元,居全国第九位;工农业总产值 675.67 亿元,居第八位;工业总产值(新口径)507.65 亿元,居第八位;农业总产值(新口径)
168.04 亿元,居第六位。一批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其中居第一位的有水电发电量、磷矿石、汽车;居第二位的有麻类、生铁、钢材; 居第三位的有棉花、淡水产品、钢、拖拉机、针棉织品等六种;居第四位的有生猪存栏、纯碱、棉纱、棉布、收音机、家用洗衣机、合成洗涤剂七种; 居第五~十位的有粮食、油料、茶叶、烟叶、焦炭、硫铁矿、硫酸、化肥、农药、锻压设备、金切机床、原盐、卷烟等 30 种。
本省经济还具有门类比较综合,结构较为合理的特点,1986 年,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3%,45.7%和 21%;在工农业总产值中, 农、轻、重的比例分别为:30.87%,32.16%和 36.97%。农业内部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种植业的比重下降,已低于 60%,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工业已形成以机械、纺织、冶金、食品、化学、建材为支柱、门类齐全而又偏于重型的结构。
从分布上看,本省已基本形成了以三大工业城镇带(武汉——黄石带, 十堰——襄樊带,宜昌——枝城带)和江汉平原农业基地为主体的“三角” 态势,这同本省交通主干线网、资源分布大致吻合,且三角内部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和城镇网络的分布结合得较好。在全国经济的战略布局中,本省处于中部地带,是东西经济的结合部之一,也是全国未来国土开发整治主轴线之一的长江沿岸地带和二级轴线中的京广、焦柳铁路沿线地带的交汇处,且上述轴线地带几乎覆盖了全省,加之本省经济地理位置适中,因而本省承担着“承东联西、南北交流”的任务,战略地位比较重要。
本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内部看,主要是: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快;农业生产条件有所削弱、后劲不足;基础设施和地方基础工业较落后;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地区经济分布不尽合理,地区差异有扩大趋势。从外部看,主要是:近期国家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东部沿海,对本省投资锐减, 加之本省财力有限,因而资金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