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经济区
划分大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地域结构,把全国一盘棋和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处理好各个大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正在蓬勃发展。不同形式、各具特点的经济协作区,已自发地建立了百余个。然而,如何根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全国地区经济协作的大框架建立起来,却是一个尚待研究
的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当前研讨大经济区的划分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大经济区划网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它对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开展地区经济的分工协作、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建设区域性的基础设施、确定国土开发整治的重点地区、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都是重要依据。划分大经济区的成果还将为国家编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什么是划分我国大经济区依据?回答这个问题要通过对国情的分析。 1、我国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这
是我国国情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开展经济区划工作首要的依据。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四化建设都要求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在全国范围内把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组织好。一方面要将各地区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把经济搞活;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组织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其相互取长补短,形成综合优势,并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能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划分大经济区是实现上述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既为确定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提供区域性的战略格局,又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2、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这是我国国情最明显的特点。由于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生产同一产品,以等量的投入,在不同地区其产出则不相同,因此,加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研究,合理利用地区差异, 开展地区专业化协作,因地制宜地发展国民经济,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对这个问题的重大的经济意义,过去一直重视不够,很少系统地进行研究。对我国地区差异的复杂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以致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决策中,对各地区的差异不加区分,强求一致,结果是顾此失彼,造成经济工作的严重失误。为了避免历史教训重演,应强调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前开展经济区划问题的研究,从不同的层次研究我国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规律,这对科学地制定区域性的经济政策、改善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人口众多是我国国情最突出的特点。离开 10 亿人口研究我国的国情, 就难以得出任何科学的结论。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则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小的特点。例如,我国的土地面积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但人均土地面积只相当世界平均值的 32%;耕地、林地、草地分别相当世界平均值的 42%、20%、38%。按人口平均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 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里,却要把珍惜每一寸土地作为国策。
对我国人多的特点还应作区域分析。以爱辉——兰州——腾冲一线为界,以东的面积约为国土的 45%,人口却占全国的 96%;以西的面积约为国土的 55%,人口只占全国的 9%。东南沿海 11 个省市,面积只占全国的 15%,而人口却占全国的 40%以上。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个省区,面积近全国的一半,人口不足全国的 4%。这种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正是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的反映。反过来,各地区人口密度、居民构成、生产技能和历史文化等的差异, 又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不同的条件和特点,这方面的地区差异构成我国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内容,也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凡属国计民生的物资,按人口平均的需要量再小, 十亿人口的总需要量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人民不仅要生存,种族还要
繁衍,这就需要大批量的各种消费资料。适龄的劳动者要就业,就需要发展生产,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去装备他们,否则就形不成生产力。总之,两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都需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在十亿人口的国家里,为两种生产提供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则必须建立一系列庞大的生产部门,其主要产品的产量将数以亿计。我国地域辽阔, 交通运输又不甚发达,因此,某类产品不宜在一地生产,供销全国,也就是说,这些部门的地区专业化不宜过于集中。为了使产、供、销各个环节在地域上相互衔接,减少大宗物资的长途调运,部署这类生产企业应结合大经济区的划分,采取分区生产、就近供应的方针。鉴于各大经济区的条件不同, 可以各有特色,自给程度也应有所不同。
通过大经济区的划分,既要在全国范围之内处理好地区分工协作问题, 又要解决各大经济区如何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问题。要使大区内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应有的比例关系,就应把地区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结合起来,为各个行业的再生产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减少原料、燃料、半成品的不合理运输,达到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总成本、繁荣地区经济的目的。
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也是我国国情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有 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8 个盟、110 个自治县、51 个旗、3 个自治旗,其面积占全国领土的一半以上。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拥有全国五大天然牧场和重要的林区,解放以来,工农业有明显的发展,已形成一些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业集中产区和工矿基地,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开发各民族地区的资源和进行建设的时候, 应照顾当地的利益。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应组织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经济和技术协作,促进和加速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之,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既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还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加速其经济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和划分经济区时,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因素。
5、我国城市分布的特点是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的形成和分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反映着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的特征。城市通常是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地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由于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同,经济吸引范围有大有小,故有层次之分,有的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有的是省级经济中心城市;有的则是更小的地区经济中心。大、中、小不同层次的城市, 组成地区城镇体系,成为地区经济网络上的“结”。各地区城镇体系的特点和发达的程度彼此有很大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有新兴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崛起,另一方面原有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经济吸引范围也在变化。有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有些则相对的下降。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确定具有跨省区意义的经济中心城市, 并测定其经济吸引范围,这是划分大经济区的重要依据。
还应指出,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参加国际劳动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港口城市与内陆边界贸易中心,在组织地区经济协作和促使经济区的构成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划分经济区时也要考虑到这些特点。
根据上述划分大经济区的目的和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可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见附图 2 和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