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湖南经济发展具有如下优势:

1、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湖南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位于东南沿海地带的腹地。京广沿线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交汇地区适中的位置使得湖南经济发展可以多方面受益、内外并举、纵横骋驰;水运“联江通海”, 陆运“四通八达”。长江黄花一级机场即将建成,与全国各大城市均有航班来往。方便的水陆交通,有利于省内外及国内外经济技术联系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湖南省资源丰富,素有“三乡一地”美称。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1986 年,全省粮食产量 2631.5 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6.7%,居全国第四位;稻谷产量 2464.3 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 14.3%,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粮食 462 公斤,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猪牛羊产量为 155.9 万吨,名列全国第七位。

——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湖南有色金属如钨、锑、铋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铝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锌、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钼、铜、铝土、镍、锡等保有储量亦居全国首要地位。

——素有“非金属之乡”之称。湖南冶金辅助材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均相当丰富,雄黄、莹石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钒、砷、芒硝、石墨、高岭土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矽砂、石灰石、石膏等轻工、建材矿产的保有储量也很丰富,质量也比较好。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岗起伏,北部平原、湖泊星罗棋布,省境大小河流交错,山青水秀,自然风景美不胜数,加之湖南历史悠久,历代文物古迹甚多,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旅游者。

3、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业方面,这些年来尽管自然灾害频繁,但农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每年有 10 亿多斤商品粮和数百万头生猪以及油料、茶叶、柑桔、烤烟、桐油、黄花菜等调往全国各地。工业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如有色金属、线材、金属制品、铁合金,以及机电产品中的电线、电缆、电瓷、水泵、罗茨风机、印刷机械、八吨汽车吊,拉刨锯床、制纸、陶瓷、麻纺、皮革、

湘绣、鞭炮烟花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有一定声誉。

4、有一定科技力量,某些科研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湖南的科技队伍从小到大,1986 年达 34.63 万人,比 1978 年增长 94%。占全国自然科技人员总数的 4.2%,居全国第 12 位。30 多年来,湖南取得的较大科研成果达 2757

项,其中,获省政府奖 1314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3 项,国家发明奖 42 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 461 项。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获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7 年,石煤发电每小时 35 吨沸腾燃烧锅炉安装试验成功,开创了国内外利用低于 900~1000 大卡/公斤的低热值石煤的先例。

但是,总的看来,湖南经济在全国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解决如下制约因素:

1、能源生产供应不足。湖南煤炭的地质储量、生产能力、可能增长的水平和煤矿新增生产能力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水电调节性能差,枯水季节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据统计,湖南工业因缺电,有 30%的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损失产值近 30—40 亿元,减少利锐 6 亿元以上。

2、交通运输紧张。目前铁路运动已趋于饱和,水运萎缩,公路等级差。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湖南交通运输量将增加四倍多,将制约湖南经济的进

—步发展。

3、农业生产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湖南北涝南旱严重,特别是洞庭湖区洪水危害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一是科技人员数量少,工业系统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的 3%;二是技术装备落后,全省现有机床约 11 万台,其中,大型精密机床只占 1%,绝大部分是四、五十和六十年代的产品,属于七十年代以后的仅占 10%,急需淘汰、更新的设备占 20% 以上;三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

5、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工业发展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上述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