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内经济区划设想

根据经济区划的一般原则。结合陕西省省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拟将全省划为三个省内一级经济区和九个二级区(见附图 26)。区划系列如下:

四、省内经济区划设想 - 图1

Ⅰ陕北—级经济区

该位于陕西最北部,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和铜川市的宜君县。土地面积 8.7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39.7%,人口 422 万,占全省的 14.1%。其主要特点是:地域辽阔,石油、铝土、煤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农业产值仅占全省 5.9%,且以农业为主;业已形成的煤炭、石油、毛纺、卷烟等部门尚待进一步发展。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一是交通运输落后,区内尚无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阻碍了区内外的经济联系,二是资金严重短缺,几乎所有的县都靠财政补贴;三是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 82%,是全国侵蚀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

根据上述特征和本省经济总体发展要求,今后本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建设成本省最大的、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综合发展基地。即以煤炭资源开发

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为主体,建成煤炭——电力,高耗能工业综合发展的专门化经济区、同时围绕地方农、林、牧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毛纺、食品、皮革等工业的发展。

Ⅰ1 榆林经济区

本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陕北黄土高原北部。面积 4.36 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 21.2%;人口 256.4 万人,占全省的 8.5%。区内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土地、煤炭资源丰富。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煤田——神府煤田,具备建设我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供应基地和最大的出口煤基地的优越条件。但本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 286 元和 142 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居末位。而且农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农业产值之比是1∶2.3。

今后本区经济赖以发展的主力行业是煤炭工业,应将本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出口和供应基地,同时应配合铝土矿、石灰岩、盐碱、石英岩等资源的开发,发展火电、煤化工和高耗能工业,建材工业,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部门综合发展的能源基地。

榆林县是本区的经济中心,也是榆林地区行署所在地。面积 7053 平方公

里,人口 31.08 万人。工农业总产值 1.58 亿元,占全区的 22%;人均工农业总产值 508 元,居全区第一。该区工业产值占全区的 40%,是区内唯一的工业产值大于农业产值的县。煤炭、毛纺、建材、皮毛加工等在省内占一定地位。今后,随着北部煤炭的大规模开发,榆林将成为我省北部一个以煤炭、毛纺、皮革生产为主体的联合区内外的综合性经济中心。

Ⅱ2 延安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北地区中部。面积 2.07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10%;人口 101 万人,占全省的 3.4%。本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工业产值占陕北经济区的40%,工农业产值之比为 1∶1,属陕北工业实力最强的地区。煤炭、石油、纺织、卷烟、造纸、建材、机械、冶金、化工等部门都有一定生产能力,其中石油产品占全省 90%以上,这里是本省唯一的、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

本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种草种树条件优越,畜牧业在全区均有发展,西南部有部分天然自然林区,适宜发展为农林牧综合生产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但数量不大,石油煤炭是主要矿种。

今后本区发展的重点:一是重点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和自给性种植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畜产品加工业;二是侧重发展以地方资源为主的石油、煤炭、毛纺、卷烟、果品等工业生产,将本区发展为能源、轻纺综合工业发展区。

延安市是本区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市区人口六万,是陕北经济区最大的城市。1937 年到解放前夕,延安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解放以后, 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工业厂矿点 100 余个,工业产值 1.35 亿元,占全区的 62%,工农业总产值 1.84 亿元,占全区 40%。目前西安—延安的铁路正在建设当中,可望于 1995 年通车,届时,延安将成为本省北部最大的重镇和综合性中心。

Ⅰ3 黄陵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北经济区南部。面积 1.7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8.5%;人口64 万人,占全省 2.2%。本区地跨渭北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区带有明显过渡性地域特征。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水平较低。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大麻等,它是省内重要的烤烟基地之一。东部的黄龙山和乔山是省内两大林区,林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40%,占陕北经济区天然林的 90%。工业生产以煤炭为主,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目前已形成黄陵——焦坪—— 富县煤炭集中产区。煤炭产量占陕北经济区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后还应依靠自然条件,围绕煤炭开发,积极发展电力、化肥、建材等工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区迄今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中心,但从今后发展看,黄陵可以承担本区中心的职能。

Ⅱ关中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号称“八百里泰川”区域范围包括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地区和除宜君县以外的铜川市,是本区自然条件最好、经济实力最强、人口和城镇最密集的地区。面积 5.1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8%;人口 1747.6 万人,占全省 58.2%。本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开发历史悠久,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耕区,而且也是目前本省的主要的粮棉集中产地。粮食产量占全省 60%,棉花产量占 98%,油料产量占 46%,另外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铅、锌、铜、金、钼、煤和建材资源都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 80%,国民收入占 74%,财政收入占 75%,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分别占 87%和 78%。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1167 元和 615 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6%和 26%。已初步形成以机械、纺织、食品、电力、煤炭、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并且这些工业体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

人口和城镇也比较密集,平均人口密度为 324 人,是全省平均密度的 2.3 倍;市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占全省市镇人口的 74%。省内现有八座城市中的六座位于本区,包括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西安市以及渭南、韩城两个小城市。这些城市都已具备规模不等的工业、商业、市政建设基础, 并形成一定的吸引范围,具备不同的城镇职能,是带动本省经济——社会事业综合发展的城镇群体。

限制因素主要有:水土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从地域上大规模扩展的余地不大;工业、人口和城市过于集中,农副产品供应不足,环境污染较重。

基于上述状况和今后发展的要求,关中经济区的地域组合应以现有生产力和布局框架为基础,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将本区建设成为本省工农业生产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第三产业兴旺的综合经济区,同时形成包括一个巨大的区域中心——西安市和三个具有不同经济发展特征的经济类型区。

西安市是本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还是西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我国著名的古都、科教中心。面积 9983 平方公里,人口 553 万人,分别占全区的 20%和 50%。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 100 亿元,占全区 70%,占全省 37%。西安市工业发达,门类齐全,机械加工、纺织、航空工业具有较大优势,是本省的工业骨干;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呈典型的城郊农业特征;科技教育实力雄厚,商业、邮电通讯等社会事业密集;

城市综合功能强,辐射面宽,是带动本区综合发展的支点和中枢,也是本省整体经济及其内外联系的核心和轴转中心。宝鸡市、咸阳市也是本区的重要的经济中心。

Ⅱ1 关中东部经济区

本区位于关中东南部、面积 2.0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9.8%,人口1103.3 万人,占全省的 36.7%,是本省精华所在。

本区种植业条件优越,是本省最大的小麦、棉花、油料生产基地。这些作物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本区是省内工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已形成以机械、电子、纺织工业为主导的牵动电力、冶金、轻工等部门综合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形成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工业城镇网络,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闻名世界的八大奇观之一——“秦始皇兵马俑”,还有半坡遗址大雁塔、碑林、乾陵、昭陵等大批文物古迹,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极其广阔。

本区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是:扬其经济、技术、装备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之长,避其原材料、动力、水源不足、空间狭小等方面之短,在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强化经济区的综合功能,建成本省最大的、水平最高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方位经济综合体。

Ⅱ2 关中西部经济区

本区位于关中西部,包括除太白县以外的宝鸡市所辖各县(区),面积

1.5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7.5%,人口 301 万人,占全省 10%。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 13.6%,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次于关中东部区,居全省第二位,粮、油、烤烟产量在省内占有一定地位,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工业呈重型结构,轻重工业之比为 1∶1.5。机械工业是本区最主要的工业部门,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 40%。电子、机床、量具刃具、铁路机械、石油机械等已是具有全国意义或省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该区是本省第二大机械制造基地。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受三线建设的影响,经济总布体局松散;

(2)受地理环境影响,工矿城镇过于集中在宝鸡市——扶风县——凤翔县构成的三角地带内,地域经济差异很大;(3)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本区今后发展应着重强化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粮——油——烤烟基地,机械制造基地,优质名牌轻纺产品基地和交通枢纽,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联营,扩散、加速经济由三角核心地带向四周扩展,促进区内经济的综合协调、均衡发展。

Ⅱ3 关中渭北经济区

本区位于关中北部,面积 1.5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7.5%,人口 343 万人,占全省 11.5%,属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较低但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本区素有“渭北黑腰带”之称,煤炭资源储量占关中经济区的 80%以上, 还有石英岩、耐火粘土、陶瓷原料等,适宜发展大型能源、建材工业基地。本区也是本省粮油、烤烟、水果的集中产区,耕地充裕,种植业中粮食、烤

烟、油料占重要地位,水果产量高,另外奶山羊和奶产量也在省内名列前茅。目前该区经济经济水平不高,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 703 元和

453 元,不仅大大低于关中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该区专业化特征鲜明,是目前本省最大的能源、建材工业基地。

从今后发展看,本区将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中心的煤——电——建材—— 重化工高耗能工业综合发展的工业基地。在农业上,应努力将本区建设成为省内第二粮仓和烤烟、果品、油料、奶类等多种经营生产基地。

Ⅲ、陕南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西南部,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和宝鸡市的太白县,面积 7.2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35.5%,人口 832 万人,占全省27.7%。主要特点是:

1、各类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不高。该区位于我国亚热带与暧温带南北过渡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上,这就使这一地区成为本省的生物资源和地下矿物资源宝库,这里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省 57%,可开发量占全省 60%。但目前该区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都很低,属待开发经济区。

2、经济规模和水平居省内中等偏下。1985 年全区工农总产值 37 亿元, 占全省 14.4%,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 444 元和 339 元,次于关中,优于陕北,居全省中等水平。同时地域差异也较大,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计算标准,最高的汉中市达 1257 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最低的镇巴县只有 237 元,仅及汉中市的 18.8%。

3、交通运输交亟待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比较薄弱,通道受秦岭和巴山的阻隔,大大限制了区内外的经济联系,使经济发展内外受阻。

本区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发展黑色和有色金属矿开采和冶炼工业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林、山货土特产及其加工基地、汉江水电基地;发展航运枢纽。

本区从地区布局上可分为三个二级区。

汉中市是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陕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区域中心。人口 41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5.2 万人,占总人数的 37%。已建立起的机械、医药、化工、手表、建材、食品等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区的 38%。

Ⅲ1 汉中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南地区中西部,包括汉中地区所辖十县一市和宝鸡市的太白县。面积 3.0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14.7%;人口 349 万人,占全省 11.6%, 本区大部分土地属汉江河谷盆地,水热资源充裕,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 被称为本省“小江南鱼米之乡”。位于秦巴山区的佛坪、太白、留坝、宁强、镇巴等县生物资源极丰,开发前景广阔。该区工业产值在九个二级区中居第四位,机械制造业和航空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医药、建材、钢铁、轻纺工业也有一定的区际意义。本区交通比较方便,区内外经济联系比较广泛, 尤以与关中和四川联系最为密切。

本区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环境上讲,都将成为陕南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基地,今后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现有基础,率先发展汉江盆地粮

—油生产基地,建设航空、机床、工具制造基地和省内钢铁工业基地。

Ⅲ2 安康经济区

该区位于陕南地区东部,包括安康地区所辖十县。面积 2.3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11.4%;人口 218 万人,占全省 90%。区内经济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各类资源极丰,经济水平很低”。该区是本省最富潜力的林特产品及其加工基地,生漆、桐油、木耳、蚕茧、茶叶等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本区水力资源丰富,发展航运和水电很有前途,是本省在建中的最大的水电基地。

农业在经济中居重要地位,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工业以地方工业为主,规模不大。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 35%。该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 415 元和 353 元,在九个二级区中居第六位。

以今后发展看,该区首先急待修建西安到安康的铁路,其次形成六大经济支柱,即以水泥和大理石为主的建材工业、以丝织为主的纺织工业、以农副产品和山货特产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石和铁合金为主的高耗能工业、以沙金和汞锑矿开采为主的采矿业和以保键饮料和果酒为主的食品工业。

Ⅲ3 商洛经济区

本区位于陕南东北部,包括商洛地区所辖七县。面积 1.93 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 9.4%;人口 215 万人,占全省 7.1%,本区是本省经济最不发达的经济区之一。

  1.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发现 40 余种矿产、600 多种矿产品,有不少大中型矿床,其中钾长石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蓝石棉、白云母、压电水晶、锑等储量居全省第一位。林特产品种类达 1000 多种,产量名列全省前茅。

  2. 经济水平很低。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仅占全省的 3%和 4%,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只有 357 元和 275 元,在九个二级区中居第八位。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5%。工业以初级产品的采掘、加工和服务于地方人民生活的工业为主,门类单一,层次较低,除果酒、罐头为主的食品工业外,其它产业都比较薄弱。

从今后发展看,本区经济三大支点和基地是;以果、桐油、生漆为主的林特产品及其加工生产基地;以副食品和养猪业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以铁、铅锌、银、大理石等金属和非金属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