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吉林省的经济特点与经济优劣势

建国以来,吉林省经过六个五年计划建设,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经济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1949 年,全区工农

业总产为 13.1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 71%,工业产值仅占 29%。1953 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业,占 51%;1985 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 302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占 71.26%,农业只占 28.75%。

其次,在工业内部,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产值。1985 年,全省 215.2 亿元工业产值中,重工业约占 60%,轻工业仅占 40%。在重工业中,机械、化工占主导地位。汽车、机车、客车、拖拉机和多种基本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在全国均占优势地位。轻工业中,农林牧产品加工的食品、造纸和毛纺织工业占主要地位。其中,造纸工业具有全国意义。工业结构内部的另一特点是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和加工制造型的工业均占重要地位。前者包括基本化学、森林采伐,石油与煤炭开采、冶金和建材等;后者主要是机械制造、电子和轻纺等。

再次,本省农业发展虽然具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优质的森林与草原资源优势,但农业内部仍以种植业占主要地位。1985 年,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60.4%,牧业与副业合占 34.9%,林业占 4.3%,渔业占 0.4%。

在种植业中,粮豆生产占主要地位,其中又以玉米为主,次为大豆和水稻。这里玉米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 65%左右,是商品玉米的主产区。甜菜和向日葵是本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本区的森林采伐及加工业是个优势部门,仅次于黑龙江,具有全国意义。牧业产值占 14.6%,尚未达到全国 15%的平均水平,这与草场资源条件以及商品粮基地的饲料资源对照,仍然显得薄弱。本省的交通网络是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纵横交织的铁路干线已构成一体

的便捷的铁路网,全省铁路总延长里程为 5834 公里,铁路密度居于国内前列。

本省虽然已有许多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但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1、能源短缺,影响工业生产能力的发挥。本省原是能源基本自给的区域, 但由于资源的限制和耗能工业的发展,煤电不足的局面日益严重。全省目前年缺煤约 800 多万吨,电力也不足,这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约有20%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

2、工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改造的任务很重。全省 263 个大中型企业中,

主要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属于 60 年代的有 33 个,属于 70 年代的仅有 1 个。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老化,致使企业的产品能耗多,成本高,质量差, 企业效益低,应变能力低,竞争力弱。

3、资金不足,一些珍贵工业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1.27%,资金来源有限,影响资源的开发。

4、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体系,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5、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造成产量不稳。低温冷寒和洪涝内涝是主要灾害。

6、铁路虽已成网,但卡脖子地段和断头路仍然存在,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7、文教、科研基础比较好,但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有中间断层。普通中学过多、中等专业学校少、人才外流严重、科研高教与生产脱节、人才集中在城市和大单位中、边远地区及中小企业少等现象,均不利于本区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