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挖掘教材中可使用的实际应用内容1.本身故有的内容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有相当可观的内容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如:在统计知识中求平均数,数据整理,画各种统计图表。在时间问题上,年月日,24 时计时法。在几何知识中,测量长、正方形周长和面积, 画角,画垂线和平行线,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求不规则形面积,求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圆柱和圆锥,圆面积和扇形面积。在比和比例中, 比和比例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在数的整除知识中,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一般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等。上述各种知识, 几乎均可以直接供学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但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能够应用,而不去应用的则占大多数,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认为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从理论上讲,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也确实对培养学生能力受益匪浅。但从现实来讲,没有必要去应用,因为做好书本中的练习,就足以应付当前考试,因此把时间花费在应用和实际操作上,得不偿失,甚至认为这样是做了费力不讨好的蠢事。当然也有的教师,在讲某一知识时,觉得确实应让学生动手,如:讲角时,让学生画角,讲统计图时,应让学生画一画统计图。但这些内容判起作业来太麻烦,教师要一个题一个题去测量,精力上不允许, 也就作罢了,认为反正考试时也不会出这样的题。由此可见,教材中确有很多可供学生实际应用及动手操作的内容,还没有被利用。

2.可改编的内容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仅满足于会做教材中的练习题, 不能说学生没有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必竟还是书本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还仅限于纸上谈兵。距学生真正应用这些知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每一个所学的书本知识,这也是不现实的,不应走此极端。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让学生动一动手,多让学生动一动脑筋,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可以说,掌握书本上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从小打不好基础,就谈不上实践和应用,反之,实践与应用,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讲,这是

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增长才干,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把所学知识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改编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为实际应用教学服务。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教材中一般出现这样的题目:

一块长方形的铁板,长 8 米,宽 4 米,把它裁成边长为 2 米的正方形, 可以裁多少块?列式为:(8×4)÷(2×2)= 8(块)如图 53。象这样的题目,在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

如改编为:一块长方形的铁板,长 9 米,宽 5 米,把它裁成边长为 2 米的正方形,可以裁多少块?列式为:(9×5)÷(2×2)=45÷4≈11(块) 如图 54。这样,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际裁剪中就行不通。实际上仍然只能裁 8 块。通过画图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图1

又如:在学完求平均数问题后,教材中一般出这样的题目:

小明期末考试,数学 92 分,语文 86 分,英语 98 分,平均每科成绩是多少分?列式为:(92+86+98)÷3=92(分)。

课本中题目的特点是,编者已经把必要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乃至文字都组织好了,学生只是拿来使用就是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这样容易。我们可以编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他们全组同学数学的平均成绩。这样, 有些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而有些学生就要自己去想,需要哪些条件,自己去搜集这些条件,最后再进行解答。可见,书本知识据应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改编成实际应用问题,必然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配合教材内容,使所学知识为学生自身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知识为学生自身服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从三年级开始,可以要求学生在数学练习本的第一页,做一个学生成绩统计表,如表 1:

表 1

测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验成绩

这样可以随时看一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当学完求平均数以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平均成绩。当学完统计图表后,可以让学生把测验成绩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更好的了解自己成绩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把本组每个人的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看一看自己的成绩

在组内所处的位置,增强竞争意识。

(三)提高操作水平,上好课外实际操作课

学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后,可以让学生到操场实际量一量,走一走,

看看 100 米,1000 米到底有多长,量一量教室的面积到底有多大。自己的住房面积有多大。通过测量,可以增加感性认识,并使自己学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如:有的学生说,过去我只知道在作业本上怎样求周长和面积, 但在实际测量中,到底从什么地方量,怎样使用皮尺,一点都不会。有的同学说,我过去也只是会在练习本上求三角形面积,因为题目中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给出的,到了实际操作中,满不是那么回事,在操场上我才学会了用标杆测长度,才学会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高。

学完正比例应用题后,我们让学生按照规定好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测量的很认真,然后把测出的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认真的把操场,教学楼的位置画在平面图上,学生还工整的写出标题,比例尺,制图日期,在班里评比。有的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测量,画图是怎么回事。在上根据杆高和影长测量学校旗杆和楼房高度时,也遇到很多具体问

题,如:旗杆的影长到底从什么位置量,楼房的影长应找什么位置最合适, 都是通过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讲解实际应用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不但学生成绩提高了,同时也加深了师生的感情,学生们感到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了, 自发的组织了课外兴趣小组。请老师讲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在讲完比例知识后,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专门为他们上了一节图画课,同学们惊呆了,怎么数学老师也会画画吗?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这是你们在图画课上画的水杯,你们能挑出毛病吗?有的说:这个水杯画的太小了,还有的说,另一张上水杯画得太大了,还有的说,画的位置太偏了,也有的说,水杯的样子不象我们照着画的那个样子。是什么原因呢?我转向了正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画,接着给他们讲了取景框,讲了图画纸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问题,讲了水杯长和宽的比例问题,根据计算出的比例怎样把轮廓按比例画在图画纸上,同时又讲到了照片的比例问题,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同时使比例知识在图画课上加以应用。

同时在兴趣小组中,还结合地图上的比例尺,让学生初步测量我国东西和南北的距离,测量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距离,还根据学校所在位置画了所在地区的交通图和平面图。在讲完杆高和影长实验课后,同学们提出了如果阴天没有太阳,怎样测量,经讨论和引导,根据比例原理自创了用三角板,水平仪土法测高的方法。几年来,兴趣小组自制了水平仪,土标杆,大量的自制教具学具模型,还学会了一套根据自己的身高,步长,臂长目测距离的本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垫定了基础。

(五)改进实际应用能力考核的措施

培养学生能力不是为了考核,但能力的考核可以促使更好的培养能力。为了更好的考查能力,我们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改进题目设计

考查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题目不好出,特别和现行教材中的练习题比较,哪些题能出,哪些题不能出把握不准。如:教材中的题目从已知条件到所求问题,都是精心设计好的。而考察实际应用能力的题目就不可能这样出,否则考察不出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一些多余条件的题目,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或自己去组织材料。有时也设计一些少条件的题目, 根据实际由学生自己补充。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在命题中有目的的加入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题目。如:

例 1:照图 55 的图样,用铁皮焊制成一个盛水的容器,求这个容器最多能装水多少立方厘米?

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图2

(单位:厘米)

学生看到这个展开图后,不知所措,因为在教学中学生从没看到过样的图,但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在草稿纸上画,还有的把考题中的图形折叠,还有的把一块橡皮切成薄片,尽量思索着这是什么样的容器。

更令人惊讶的是,考试结果出人意料,做对这个题的竟然是那些平时成绩并非很好,老师不喜欢的“小倒蛋”,而那些平时“守纪律,对老师百依百顺的小干部们”,确落榜了。事后,我们问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是怎样做对的,他说,我折叠后,看上去很象在农村看到过的喂猪,喂马的槽子,侧面成梯形。通过这次考试,也改变了教师们对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的看法。

例 2:下面是按照一定比例画出的交通图如图 56。

已知乙丙两地的距离是 160 千米,卡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 50 千米,

一辆摩托车从丙地出发,每小时行 60 千米,两车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离乙地有多少千米?

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图3

看起来本题并不复杂,是相遇问题,但并不知道甲丙两地的路程,学生也从没见过这样的题,学生如果能想到通过自己测量,求出本图的比例尺, 再求出甲丙两地路程,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但就这一点,要靠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才能做到。

例 3:把图 57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为图 58。请按照图 57 中圆的位置,把缩小后的圆画在图 58 中。(不用写出计算过程)

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图4

本题不但要求把图 57 中的圆按比例画在图 58 中,而且圆的位置也要和

图 57 位置相当,所以如何先找到图 58 中圆的圆心是关键。如何利用所学知

识把圆心在图 58 中确定下来,对学生来讲,就是能力。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只有在命题中不断把握住这个指挥棒,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改进评分方法

考察实际应用能力有时要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并非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小组集体动手,和笔答试卷比较起来不好评分,因此学生得分要靠在小组中集体评议。

  1. 创造阅卷模板

考察实际应用能力有时要动手画图,如:画一条 5 厘米的线段,画一个

45 度的角,画一个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按一定比例画一个平面图等,

但考是能考,确给教师阅卷带来一定麻烦,如画的线段是不是 5 厘米,画的

角是不是 45 度,画的平面图比例到底对不对,教师不可能一点一点去量。这样太费时间。但又不能不考,为此我们创造了阅卷模板。如:画角,画线段, 画平面图,我们可以在一块玻璃或胶片上,制一个模板,往考卷上一放,看是否重合。见下图 59。

二、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图5

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我们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可能会带来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的一次彻底改革。如:改变现有的重点中学,乃至大学的升学方法,考核方法,考核内容,或用积分制替代现行的考试制度等等。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迫不及待的需要我们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