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同时它又具有极高的智力价值,对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能够提供极好的条件。

学习是一种独立的智力活动,所谓独立性,是说别人不能替代。知识需要每个人单独去掌握,任何不经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所谓智力性,是说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一种创造潜能,如果说教学是在已知领域里的一项活动,那么,这项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则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即是一种创造。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应重视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乐于思考问题,肯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是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要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程序。即教学中经常注意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问题,掌握有序的思维方法。为此,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例如教学简单的加法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草地上有大公鸡 5 只,小公鸡 3 只,大母鸡 4 只,小母鸡 6 只,

小鸭 3 只,让学生根据图意,按各种分类方法列出多种不同的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奠基。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讨论学风,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肯想、愿意想,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应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使他们感到有问题要学,激发他们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工程应用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1. 一条路长 48 米,6 小时修完,平均每小时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48÷6÷48 = 1

6

  1. 一条路长 3.6 千米,6 小时修完,平均每小时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3.6÷6÷3.6 = 1

6

4

  1. 一条路长2 5 千米,6小时修完, 平均每小时修了全长的几分这几?

2 4 ÷6÷2 4 = 1

5 5 6

通过计算、观察,同学们思维活跃,处在探求原由和如何解决问题的状

态中, 为什么修的路的总长度不一样,

了一道题:

1

但最后的结果都是 6 呢

? 这时, 老师又出

一条路 6 小时修完,平均每小时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1÷6 = 1

6

通过讨论,学生理解这条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路有多长,也不管这条路的长度用整数、小数还是分数表示,都可以看作单位“1”,自然沟通了分数工程问题与整数工程问题的内在联系。这样通过学生充分地思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中一定要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实践证明:如果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学生会思考得越深刻,回答问题的质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