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对刺激学生积极性,探索求知的神经兴奋,启迪思维,培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首先用复习旧知识引入,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组题。
(1)1+2+3=(2)2+3+4=
(3)2+2+2+2=(4)3+3+3=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老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比较一下(3)(4)题与
(1)(2)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可以讨论。同学们自己归纳出(3)2+2+2+2(4)3+3+3 是几个相同数连加,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这样的题可以用同学们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
方法计算,用新的方法计算这样的题,只要看清楚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可以马上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计算简便得多。小朋友愿意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这时,同学们的情绪很高,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参与、思维及表达的能力。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语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时,老师说:“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能被 2、15 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研究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我这里有一个判断‘能被 3 整除的数’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
说一个任意的自然数,老师可以立刻说出这个数能否被 3 整除,请几个计算能力强的同学同时用笔算或口算验证”。老师这一翻话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站起来“考老师”,老师真不含糊,对答如流,经过同学验证,准确无误。这时,同学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抓住这一最佳时刻,引导探索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效果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