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学生审题、验算的习惯

(一)加强审题训练

审题就是读懂题,弄清题意,要想使审题真正成为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1. 认真读题。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逐字逐句、逐符号地读,边读边记边理解。通过读题,弄清题目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等。最后要求学生能复述题目的大意,使学生对题目的内

容有个总体的印象。

  1. 对题目中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应用题是用词表达它们的数量关系的,叙述题意时,经常用到“一共”“还剩”“增加”“增加到” “降低”“降低到”“比⋯⋯多⋯⋯”比⋯⋯少⋯⋯”或“今年前 10 个月的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年产量”等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在应用题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语在题目中的含意,这样有利于对题的分析。平时多设计这方面的题目进行训练。

有些题还要抓住关键句画图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例如,菜站运来黄瓜 165 千克,比运来的萝卜的 3 倍多 15 千克,运来萝卜多少千克?

带领学生边理解题意边画出线段图,如图 52。

三、培养学生审题、验算的习惯 - 图1

从图 52 清楚地看到:萝卜的重量是一倍,黄瓜的(165-15)千克和 3 倍相对应,于是即可求出一倍萝卜的重量(165-15)÷3=50(千克)。

通过画图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在一目了然的线段图上, 能对应用题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清晰的形象,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题意,为分析解答应用题奠定基础。

  1. 理解题意,排列条件。在审题中,对条件较隐蔽、叙述简练的应用题还可以通过将词语补充完整和摘录。整理条件就能很容易地把隐蔽条件找出来,从而找到解题线索。例如: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 120 米,实际只用 16

天就完成了任务,比计划提前了 4 天,实际每天多修多少米?

首先把题中条件“比原计划提前 4 天”补充完整即“实际比计划提前 4 天”。“实际每天多修多少米”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整理题的条件如下:

条件:计划每天修 120 米——计划?天

实际每天修?米——实际 16 天,比原计划提前 4 天问题: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

经过整理条件,容易发现,哪是已知条件,哪是隐蔽条件,和题目所求, 这样帮助学生理清了题意。

  1. 注意题目的要求和单位名称。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单位名称是否一致。同时还要注意题目对我们的要求,如“保留几位小数”“用方程解”“用几种方法解”等等。

(二)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

验算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用题验算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解答的方法对不对,我们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验算方法:一是用估算的方法验算, 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是否符合题意;二是用逆运算的方

法验算。把求出的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算; 三是改变解题思路,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