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控制致难因素 把握命题的区分度

要使命题既基本又灵活,有效地区分出学生的真实数学水平,就要除基本题外,变式题和综合题的命题都要考虑到如何有效地保证题目的区分度。为了考查学生的数学水平,命题必须有适当的难度。题目过于容易,都

是 100%的通过率,则不可能区分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题目过难时,一则可能超出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二则会造成大多数学生不会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符合大纲、教材要求的条件下,既能区分出学生能力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只有命题者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把握命题的致难因素,才能保证命题的效果。

影响命题难易程度的因素很多,仅以应用题为例,它的致难因素就不少:

①应用题的题材变化;②语序变化;③数量关系的变化;④解答距的长短;⑤思路的难易;⑥数学用语的概念性的强弱;⑦已知条件的隐蔽性;⑧ 思维定势的干扰;⑨已知数据的数域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应用题的难易程度。

例如把下面的题 A,改为题 B。

题 A 25 吨糙米可以碾成白米 23 吨,要碾 20 吨白米,需要糙米多少吨?

B: 5 吨糙米可以碾成白米 23 吨, 2

, 需要糙米多少吨?

7 35

要碾 3 吨白米

虽然题 B 与题 A 的数量关系相同,但由于题 A 的已知数是整数,而题 B 的已知数是分数,结果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产生困难,题 B 的通过率仅为题 A 的二分之一。

再如,把 2 小时 15 分=( )小时一题改为 2.15 小时=( )小时(填分数)后,学生的错误率会翻一翻。因为学生受不断强化的 1 小时=60 分的思维定势干扰,当把 2.15 小时化成分数时,仍然念念不忘 1 小时=60 分,结果

错误地认为2.15小时 =

1

(2 4 )

小时. 学生未看清此题表面象时间单位的互化, 而

实质是分数、小数的互化。

再如,把一个圆形剪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 33.12 厘米(π取 3.14),求原来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命题是以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为基础,进行编拟的。题目的致难因素有两个,一是圆形与所剪拚长方形的内在联系,二是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空间观念强,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地进行解题。由于此命题的致难因素中能力要求较高,自然产生了较高的区分度。

从中可见,要考查某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致难因素,会产生不同的难度。只有很好地控制命题的致难因素,才能使命题有适当的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