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贸易政策选择中的条件约束
一、经济条件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制约
同样的贸易政策,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根据现有条件选择贸易政策,从而构成经济条件对政策选择的约束。对政策的主要制约因素有:(1)各国的要素禀赋。它决定着各国的比较优势。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外汇和技术等。(2)经济发展水平。其影响极其广泛,从贸易政策考虑,主要涉及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李斯特也是由此出发考察贸易政策适应性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并同样制约政策选择的,包括工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3)国内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大的国家,有效需求充分,可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有条件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反之, 则将倾向于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一般,市场容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即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口的乘积。人口多的国家,市场容量较大,并且有较大的潜在市场。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通常要考虑国家规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过,人口多而入均收入低的国家,现实的有效需求并不一定很大。(4) 经济体制。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市场经济模式,一些国家有较强的政府干预。这种体制上的差异,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有明显的约束。市场调节不发达的国家,关税能否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就很成问题。在价格机制不能充分作用的情况下,汇率政策的选择也受到局限。在管制价格下,为了避免国内外价格挂钩冲击国内价格体系,势必要采取各种限制贸易措施。(5) 国际环境。世界市场迅速扩张时期,为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衰退、保护主义浓重的时期,为平衡贸易收支,有可能为适应出口的萎缩而限制进口。国际环境实际上是前述一些约束条件的比较基准,如国际竞争力、资源禀赋等,都是处于国际大环境中,进行国际比较的结论。因此, 不同国际环境下,对上述约束条件状态的判断可能是不同的。
条件约束在现实中有着普遍的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的相互转化中,看到条件的约束作用。这两种贸易政策虽然是相互对立的,却并非截然分开的。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一些原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一段时间后会转向保护贸易,或者相反。这种转变,是以经济条件的变化为依据的。例如,资本主义早期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其基本经济背景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率还不高,尚未确立对手工劳动的巩固的优势。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从工厂手工业向现代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完成之后,便放弃贸易保护,开始倡导自由贸易政策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各国在垄断市场结构下,再度选择了保护政策,包括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于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战后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倡导者。当美国经济地位在 70 年代逐渐削弱时,其贸易政策中的保护色彩又开始加重了。
条件约束也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发生阶段性演进的重要原因。从自给自足经济的封闭政策,到主要依靠农矿产品出口的初级外向政策,再到进口替代,进而实行出口导向和中性贸易政策,这种渐进过程本身,就是由于条件逐步具备决定的。因为每个阶段,都需要前一个阶段为它创造条件。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应采取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政策,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的出发点和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双方观点之所以产生严重分歧,主要是对经济条件的状态和经济
条件的制约程度,存在不同认识。主张进口替代的观点,强调了国内市场容量对政策选择的意义;出口导向的主张,则强调了我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并且对它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各国贸易政策的演进,有许多共同规律,它们也是以条件变化为转移的。这些共性包括:(1)在政策取向上,从偏重于限入转变为偏向于奖出。这种转变以经济发展为背景。一般在工业化初期,实行严厉的限制进口措施,而在新兴工业建立之后,为增强其潜在竞争力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会逐渐加强对国内工业的政策鼓励。(2)由直接贸易管制转向关税调节。在开展对外贸易的初期,外贸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外汇短缺, 存在种种问题。所以,政府为了维护贸易秩序、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一般采取较为有效的直接控制方式管理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以后,直接管制就不能适应需要了。而且,这时出口结构有所改善, 工业品比重上升了,外汇短缺也得到了克服,具备了条件,政府就可以放弃直接管制、采用关税调节等经济方法来管理外贸了。(3)从复汇率转向单一汇率。汇率政策的这一调整以进出口的承受能力为转移,而承受能力的增强, 反映了进出口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