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贸易政策调整中的宏观管理
一、国内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
从内向政策向外向政策的转变,不仅是贸易政策的调整,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和宏观政策调整,对外贸体制改革和贸易政策调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在旧体制下实行外向政策将产生许多严重问题:(1)不能正确识别比较优势。在国内价格结构不合理、同国际市场价格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国际价格比较不能正确反映本国的比较优势。这时进行外贸体制改革、推进自由贸易,必然导致某些商品的不合理出口和过度进口。例如,我国初级产品价格偏低,制成品价格偏高,所以在对外开放、扩大贸易的过程中,出现了出口资源产品盈利、出口加工品效益下降、而且加工深度越高出口亏损越大的畸形状态。这一价格扭曲抑制了制成品出口,并刺激了制成品的进口。(2)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在对比较优势判断不清的情况下,提倡出口资源性产品和低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势必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无法正确把握外贸盈亏,出现假亏真盈、假盈真亏等现象,政府很难采取正确措施控制亏损,或者在对高亏产品出口实行一刀切时,打击了实际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金积累的出口部门。(3)不能培育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有竞争力的外贸主体。在旧的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也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压力,很难在自由贸易政策下抵抗进口产品的冲击。(4)不能实行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出口、维护贸易收支平衡,要求有灵敏、有效的政策调控机制,僵化的旧体制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5)导致企业外贸效益的扭曲,不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外贸改革过程,充分反映了配套改革的重要性。1979 年,我国以外贸部门为试点,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的情况下,提出外贸改革先行一步,开始了以下放外贸权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很快暴露出两方面的问题。(1)由于企业改革滞后,放权后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不计成本,盲目竞争的现象十分严重。(2)宏观管理的配套措施没跟上, 出现了抢购竞销现象,贸易秩序相当混乱。结果,不得不再度加强行政控制, 并清理整顿外贸公司,部分收回下放外贸权。
在争取复关的过程中,我国再次遇到国内经济体制进行配套改革的问题。由于我国价格改革步履艰难,进展缓慢,使我国无法迅速达到 GATT 要求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配套改革的必要性,例如,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汇率政策不当,导致贸易自由化的失败,如 60 年代的阿恨廷、巴西,70 年代的秘鲁、菲律宾、葡萄牙、土耳其、乌拉圭等国。